“这对日中关系产生的影响一定不会少” 日本驻华媒体负责人谈中国法院首次受理二战中国劳工向日本企业索偿一案

2014年3月18日,中国法院第一次受理了二战中国劳工向日资企业索赔案。为了不让仇恨继续下去,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司法和解是个不错的方案,这在中国对日索赔史上有过成功先例;同时,德国采取的把政治和司法相结合的做法,效果也不错,值得仿效,从而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和解。

责任编辑:苏永通 曹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2014年3月18日,中国法院史无前例地第一次受理了二战中国劳工向日资企业索赔案,这在当前中日关系对抗的背景下,尤其引人注目。为此,南方周末特别邀请了日本《朝日新闻》驻华负责人讨论这一问题,并探讨该案可能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方的认知是:这一案件在中国能够第一次立案,是当前中日关系对抗的现实政治使然。从时间上看,这种观点也许有道理。可是这里确实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战俘或者抓捕手段获得人力,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是违反现代人类一般文明准则的。因此涉事的日本相关组织和企业,对自己当年的行为应该有起码的良知。

另一方面,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年一再阐述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人自己身上:二战结束时,不少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日本军人,被掳至西伯利亚,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强制劳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这也许是不少日本人对中国劳工索赔整个二战索赔想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论是谁,错就是错,原则和良知不能违背。

为了不让仇恨继续下去,在公平正义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