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深圳的秘密杠杆

这些在GDP占比中体量微弱的国资,却在政府的算盘里显示了惊人的能量——他们将融来数以百亿的资金,撬动数千亿元投资。对深圳来说,与如何让这些国资“保值增值”或者进行所有制改革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国资与土地一起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组合杠杆。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苏宏杨

十年之后,国资改革风潮重现,各地纷纷出台方案。 (CFP/图)

这些在GDP占比中体量微弱的国资,却在政府的算盘里显示了惊人的能量——他们将融来数以百亿的资金,撬动数千亿元投资。

对深圳来说,与如何让这些国资“保值增值”或者进行所有制改革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国资与土地一起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组合杠杆。

“你说这次国资真的要退出吗?会一刀切吗?”任职于深圳市某区属国资企业的陈辉,反复询问南方周末记者。

今年43岁的陈辉在国企工作了20年,十年前已经下过一次岗——深圳市在2001年至2005年推动了一轮大规模国企改制,涉及全市34家市属一级企业、260多家二级企业和大约6万名国企员工。当时已是中层管理人员的陈辉“买断工龄”,离职走人,随后跳到了一家区属国资控股平台。

十年之后,新一波国资改革浪潮再次到来,焦虑的陈辉没有想到,本轮改革方向悄悄发生了微妙变化。

“2013年深圳的国企收益对GDP增量的贡献不足5%,但国企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功能超过许多国资占比更高的城市。”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森说。他曾经亲历深圳国资的多项改革,并参与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

这正是当下深圳国资的秘密所在——正是这些在GDP中占比微弱的国资,撬动着每年数千亿元的投资。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资作为资本杠杆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对深圳来说,比如何让这些国资“保值增值”或者进行所有制改革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们融来更多资金,撬动更多投资。

没有多少国资了

经过十年前的那波所有制改革后,深圳已经没有多少国资了,在竞争性领域中基本上“退无可退”。

与其他地区相比,深圳的国资改革比较特别。

“这一轮改革,市属企业中有几家小型公司准备改制上市,区属企业应该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一位接近国资系统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是因为,经过十年前的那波改革后,深圳已经没有多少国资了。

福田区国资委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书面回复显示,该区目前仅有两家国有独资企业,分别管理区内的体育场馆和技术产业园区,国企管理层及员工不足20人,实际上在竞争性领域中已经“退无可退”。

在深圳其他几个区,情况也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可退出的企业”。

“如果说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阶梯的话,那么深圳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跨上了这个台阶。”张建森向南方周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