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需有突破性的改革

今天中国的问题,已很难从单一角度切入:表面上看上去是周边安全的问题,其根源却往往不在周边安全本身;一些表面看十分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追根溯源后却发现,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衡;一些看上去纯经济层面的问题,也关联着社会和政治的深层矛盾。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张雨

(向春/图)

2013年对中国是重要的一年,因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未来改革的方向。2014年更为重要,因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开始实施。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历史的坐标下审视一下中国改革的历程及其弯路,或有其意义。

中国矛盾:盘根错节

今天中国的问题,已很难从单一角度切入:表面上看上去是周边安全的问题,其根源却往往不在周边安全本身;一些表面看十分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追根溯源后却发现,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衡;一些看上去纯经济层面的问题,也关联着社会和政治的深层矛盾。

我讲个亲身经历的故事:2013年某天,我从白云机场坐出租去广州市中心,司机和我一路聊钓鱼岛和南海风云。

“我们现在就盼着打仗。”司机毫不讳言对战争的热衷。

“打仗有什么好玩的?说不定就家破人亡了。”

“命没了就没了。我不像很多人拥有物业、企业,更不像贪官有财富可贪。我是无产者,无牵无挂。现在这日子反正也看不到希望,还不如索性博一下。”

我不否认司机的爱国情怀,但他与其说是在表达爱国情怀,还不如说更多的是在宣泄对个人命运的焦虑,甚至对内政的焦虑和不安。

这位司机所说的这些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个转型中国的“立体型困惑”:周边安全情绪的背后可能是转型经济模式存在问题;而对经济和民生的焦虑,一不小心就会延伸到政治和安全领域。今天一些看上去很敏感的政治、社会问题,根源就在经济和民生模式存在缺陷。

既然这样,今天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一定不单是外交家和军事家能提供的,必须有对内政转型的通盘把握;今天的经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也一定不是纯经济学家们能提供的,必须要有政治高度的考量。

同样,今天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腐败问题,也不是司法和纪检系统就能解决的,必然要有对中国转型的深层逻辑的把握和运用,包括建构一个合理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模式,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成熟的民间社会,架构独立运作的法治等。

35年改革的基本特点

迄今的改革开放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从孤立的领域切入,然后逐步拓展、延伸,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无不如此;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