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140410)

责任编辑:史哲 蔡军剑

校长有心即可为

回应“有为方能无憾”

2014年4月3日《南方周末》读者来信

平常与同事交流,发现与“根叔”所见略同者蛮多。只是普通教师难有发挥的空间,但校长就不同了。只要有心,校长还是有很多可为的空间。比如,要办一个“开放的”开学典礼,校长也可以摒弃官式话语和拘谨的仪式,采用其他更合宜的选择。早在1983年,深圳大学创校领导罗征启先生就这样提醒当时的师生:称呼校内所有干部一律不得冠以其职务,譬如某某校长、某某处长等,统一称为某某老师。他让学生参与管理食堂、宿舍,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习惯自行组合、选择舍友;学校的辅助管理岗位如图书馆值班员、机房值班员,要按比例提供给学生作为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主、自治实践培养独立思想……你看,存心去做也就多少能推动一些,有为者亦若是啊!

广东❘吴向阳❘深圳大学副教授

各部门放权了吗

回应“未来三年需有突破性的改革”

2014年4月3日《南方周末》大参考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行政审批取消了多少项,行政权力下放了多少项。我所在的镇近几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省“四化同步”试点镇等称号,理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但是,我看到的是工作体制上的照旧,镇政府承担的事权、责任与权力严重不配套,上面只要镇干部做事却舍不得下放执法权。比如,安全生产管理,镇政府没有执法权,执法权在区安监局,但出了安全事故,区政府追究的是镇长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镇安全生产监管站对违规生产的企业只有一千元的处罚权,一千元对老板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对他们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还有环境保护、城乡管理等一些工作也都是这样,乡镇没有执法权,但出了问题,上面都要拿乡镇干部问责。

湖北❘马先礼❘乡镇干部

剁个指头可以

回应“台州:强捐是一场‘误会’”

2014年1月23日《南方周末》环境

应该说,现在地方政府还是很重视舆情,懂得回应公众关切的。像最近网上流传的诸暨市委办文件,主要内容是369万捐款远远落后于兄弟县市,对市委组织部、诸暨日报社在内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就引起大家的关注。

记得“五水共治”伊始,杭州地区尚未开始捐款。南方周末称台州发文把厅、副厅、处、副处等级别的官员,分别标以三四千到七八千的额度。当时看到报纸,说心里话,我们非常感谢这个报道,因为这会对领导决策有个参考。果然,杭州市捐款时就没再发文件,而是采用手机短信形式;另外,额度也小了,我们区管干部300-400,市管干部是600-800。虽然也是“被自愿”,但感觉好多了,相当于“要我胳膊不干,剁个指头可以”的心理。

杭州❘易议❘中共党员

乘客候车时没个座

2014年4月7日,从北京西站乘车,发现候车室又有“新变化”,候车室分成了4个功能区:1.商品售货区,长长一排;2.高档乘客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桌、椅、茶、饮齐全,空间宽松;3.中档乘客区,是一个宽松的开放区,圆桌、靠背椅,相对休闲一些;4.一般乘客区,成排连线座椅,人挨人,背靠背。

看整个候车室,一般乘客区只占候车室总面积一半多一点。赶车的人到了候车室真是一座难求,只能站着等车,而一部分乘客的休闲地则占据着较大的候车空间。北京西站是人流涌动之地,何必把乘客分成三六九等、把车站经济利益放于最高位置?车站最根本的功能是方便更多乘客,让乘客候车有一个歇脚的地方,比喊一百句动听的口号强啊。

河南新乡❘刘尚❘市民

“自由”脱敏了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括了“自由”、“民主”等。就拿“自由”来说,过去一直给它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被误读为“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以至于一些国人把“自由”当成了敏感词。如今“自由”脱敏了,不禁让我想起北大教授杨辛题泰山的诗句:“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壮哉斯言!没有呼吸宇宙的开放气度,何来吐纳风云的大国地位?没有海天之怀的宽阔心胸,何能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要我说,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也颇具“海天之怀”。我们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更进一步地,要使之固化为释放全体公民创造活力,让各族人民过上有尊严生活的现代制度。

贵州❘史开来❘省教育厅处长

假日安排多点文化思维

清明节放假安排(2014年4月5日—7日),似乎仅仅是为了放三天假。为什么不能是4日-6日三天,让5日清明前后各占一天呢?这样更便于人们归乡祭扫。因为清明的前一两日在不少地区是寒食节,而这些地方祭扫等活动主要还在寒食这一天。

安徽❘王礼正❘省粮食局公务员

“你们得安心学习”

我是一名住校生。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宿舍内也无座机。我平时都去校园里的书店给家人打电话,也常在书店内买报纸,这几乎是我走出题海、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近来,小书店突然就要关闭了,校方对此的解释是,“你们得安心学习”。关闭书店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我就向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能帮忙向学校反映意见。老师只是说,“为什么其他的住宿生都可以适应,你却不能适应?”

是的,我不能适应。为什么我要适应呢?为什么学校就不能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呢?我希望有一天,学生的声音不再微弱,学校的声音也可以让人信服。那样,即使规定再严苛,我想我们仍旧能够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

山东❘王跃祺❘淄博六中高二

网络编辑:刘之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