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马圈】王受之专栏 “俊园”轶事

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总会形成圈子,我的工作种类繁杂,因此圈子也特别多一些。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圈子是房地产,过去二十多年中,这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圈子,开始于万科,之后龙湖、建业、中信、鲁能等等,认识了很多业内的人物,也参与过很多项目的设计顾问工作,见证了房地产业的几乎整个全盛期的发展历程,是很有趣的一段经历

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总会形成圈子,我的工作种类繁杂,因此圈子也特别多一些。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圈子是房地产,过去二十多年中,这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圈子,开始于万科,之后龙湖、建业、中信、鲁能等等,认识了很多业内的人物,也参与过很多项目的设计顾问工作,见证了房地产业的几乎整个全盛期的发展历程,是很有趣的一段经历。

我和国内房地产圈的接触是从项目开始的,而最早的项目是万科的“俊园”。所谓“俊园”,是深圳文锦渡口的一栋四十九层、一百六十米高的住宅大楼。那是深圳最早的超高层住宅建筑,完工大概在1999年。我听说这个楼原来是中海集团投资的一个写字楼项目,叫做“海神大楼”,万科在1997年接手之后改为住宅楼。当时,深圳还没有做这么高的住宅建筑的经验,于是万科派人出国调查,并因此找到了我。这是我参与国内开发最早的项目,也成了我后来和万科、和国内房地产界交往的开始。这件事完全始料未及。

记得我接手做顾问的时候,认为“海神Poseidon”对中国人来说有点难读,建议改为“保护神Juno”,音读是“朱诺”,并且手绘了一个朱诺的形象传真给万科,后来万科就用了这个名字,根据谐音叫做“俊园”。这就是俊园名称的来由。而俊园现在的标志,就是我当时在洛杉矶传真过去的那个手绘稿,本来以为待他们同意之后我再画正稿,没想他们就注册了。

因此,我和万科的接触其实比外界推测的要早一些,大约是在1997年末或者1998年初。当时,万科还是一个不大的深圳地产公司,经过十年的艰难,度过了1989年的难关,开始重新崛起。当时万科的副总有七八个,其中之一的郭兆斌突然来洛杉矶找我,谈一个高层住宅项目的事情,就是这个“俊园”。

从1980年代开始,我一直在洛杉矶的大学教书,也做设计史论的研究。加利福尼亚是一个世外桃源,气候好,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加上大学的生活平稳,又有寒暑假,接触的圈子都是美国艺术、设计、文化方面的,看博物馆、参加画展开幕式、听音乐会、在好莱坞参加首映,应该说是很惬意的。1993年,我利用4、5月份的春假第一次回国讲学,之后春假、寒假、暑假都回去,讲学、参与文化活动,也会去欧洲、日本讲学,但是直到那时候为止,和国内的接触主要在设计界、出版界、文化界、美术界、教育界几个方面,没有接触过房地产界的人。如果说第一个,可能就是那次来找我的郭兆斌了。

郭兆斌先来家里看我,他是西北人,在万科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他瘦瘦高高的,讲话很稳重,记得我们花了一些时间讨论高层住宅建筑。对于万科来说,最难的是俊园顶层有八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而国内当时还不知道超高层建筑这么大的户型该怎么设计。

我约好去洛杉矶超高层住宅区“西木”(Westwood)看楼,看了一系列大到700平方米的超高层住宅,受到很多启发。比如最早决定学习美国方式在俊园大户型住宅的厨房中间做“岛式”(island)炉台,估计可能是国内最早这么做的项目之一了。连续几天内,我们在美国商定了一系列构想,并且考察了好多项目,当时让万科下面的策划公司“国际企业服务公司”(简称“国企”)具体和我联系关于这个项目的顾问工作。

郭兆斌回国之后,“国企”就和我联系上了,我每天都要给他们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答。那一年,我回国去看俊园现场,进度非常快,不到两年完工,销售得非常好,有些出乎意料。而更加意外的是,那个大楼居然还成了万科深圳总部的所在地,之后我还不断地去那里开会。直到几年前,斯提芬·霍尔设计了万科总部,深圳万科才从原址迁出。

俊园之后,我开始受邀给万科旗下的“国企”做顾问,策划了万科“第五园”,参与了“东海岸”、“十七英里”这批重要项目的策划和设计顾问,并由此结识了王石、黄胜全、蔡程、毕军、郁亮、徐弘舸、肖大等等一大批万科首脑人物,继而交往越来越深,最后都成为朋友,完全进入了他们的圈子。

二十年来,连我自己都记不太清自己到底参与过多少项目。我认识了房地产这一整代的主要人物,和其中一些还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个圈子就是通过工作、继而变成朋友而进入的。内在的细节故事很多,以后会慢慢说给大家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