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楸帆 AI能否猜出上帝的骰子?丨2024青年力量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科幻作品带来的“思想实验”比以往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作为科幻作家,陈楸帆在作品中将复杂的科技问题与深邃的人文关怀结合,探索关于人类本质和未来命运的永恒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人类请回答:科幻能否跟上现实的魔幻
围绕现代性的想象与反思,在中国科幻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绵延。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人们讨论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及通讯、人类在新技术环境下生活的意义……中外与会者普遍关注的依然是现代性的问题。 “到现在,现实跟科幻确实有一个竞争的关系。”作家韩松说。面对陌生与惊奇层出不穷的世界,今天的科幻创作能否跟上现实的变化? -
当世界科幻大会来到中国:“许多超出以往经历的东西”
“对于美国的科幻作品来说,很多读者都是灰头发,也就是中老年人才会读科幻作品,但是中国相反,年轻人更喜欢科幻作品。这是我的困惑,是什么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科幻?”罗伯特·索耶在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你们把科幻变成产业,感到非常震惊”,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做这些事情的可能是出版商,科幻就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一个事业。” “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创造者社区的精神,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东西,不是能够随便取代或复制的。” -
科幻作家糖匪:被AI替代的人如何生活?
当技术革新的浪潮一个个打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潮头的方向,惊羡于弄潮儿的身姿。至于那些被时代抛下的人,他们的人生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海漄获雨果奖,系刘慈欣、郝景芳之后中国科幻作家第三人
-
科幻作家郝景芳:“我们将慢慢学会与技术相依相存”
“在技术刚来的时候,大家特别容易把技术当成一个孤立的存在,并且当成人类的对立面,其实不是的。我们将慢慢学会跟技术相依相存,就是共生的状态。” “我觉得最大的不平等就是认知不平等。这不是穷人变得更穷,而是说懂科技的人会变得更富。”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
永别了,“醉步男”——中日科幻百年交流与启示
日本科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推理、恐怖等其他类型文学联系紧密,很多作品都同时带有这几种类型文学的特点,日本的科幻作家也经常是“身兼数职”的“跨界作家”,小林泰三就是如此。 -
科幻作家叶永烈去世,曾创作中国发行量最大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
在这些科幻小说中,瘟疫是人类文明的B面
某种意义上,科幻其实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瘟疫的本质是什么?一部分答案反倒在历史学中。世界史名家威廉·麦克尼尔在其名著《瘟疫与人》中发现,大型瘟疫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瘟疫实质上是寄生于人类关系的网络之上的存在,这个网络越大,关联越密切,可能发生的疫情也就越大。就此而言,科幻作家一直绞尽脑汁想象各种奇特的瘟疫,就并非单纯猎奇,也不只是虚构的故事,也是对未知之未来的担忧和警醒。 -
韩松:我的2019年阅读推荐·虚构类
《自指引擎》,(日)圆城塔著,丁丁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