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史上最昂贵打捞”

“海滩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海滩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这是美国作家盖瑞·金德在描写著名的“中美洲号”的打捞时所说。

    “南海一号”这个“句号”创下了许多个国内和世界“第一”。年代如此久远、文物数量如此之多,又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沉船实行“整体打捞”技术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一次性对单项文物保护投入数亿的资金和力量,国内之前没有,国际上也罕见。

 “这么打捞(整体打捞)南海一号是个创举,全世界都没有这么打捞的。”台湾“国研院”的一位资深历史学家说,语气一半惊叹一半疑问。
    中国人为了划下这个圆满的句号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按照已公开的数字,整体打捞花费达到七千多万,成本将大大超过国际水下考古通行做法即原地清理的办法;而建造放置“南海一号”的“水晶宫”则已投入1.5个亿。广州打捞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由于打捞日期一拖再拖,打捞花费将肯定要追加投入。
    另财政部审定了9000万元打捞专项资金,直拨了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这3000万元拨款额,当时仅次于中国对西藏布达拉宫维修项目的拨款额。
    当然,这并不包括“华天龙”号的建造费用。此船造价6亿多元,为亚洲最大的集打捞、起重、海洋工程于一身的现代化起重打捞和海洋工程船。
    对这次“史上最贵打捞”的一些争议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祝教授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黄春雨:
    南方周末:花那么大代价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上来到底值不值得?
    刘:“南海一号”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单单从打捞的角度来说,还是值得的。之前我也参与过“南海一号”打捞方案的研讨,目前没有比整体打捞更好、更合适的打捞方式了。
    我们也可以仿效某些发达国家采取原地保护的方式,但是原地保护有可能会遭到盗宝者窃取,导致文物破坏。
    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上来肯定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造船技术、贸易水平方面研究内容,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南海一号”打捞投资太大,整体打捞的意义其实不是很大。因为根据中国目前的考古技术水平,即使不整体打捞,通过考古技术的整合也可以还原“南海一号”的整体信息链。
    南方周末:把 “南海一号”放在“水晶宫”里的做法好不好?
    刘:打捞成功后将南海一号整体放入水晶宫保存的方案也组织了专家论证。沉船出水后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来保存,否则打捞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始终应该坚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开发旅游发展经济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旅游开发是副产品。前提是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
    黄:博物馆是国家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但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速度过于迅速,部分博物馆带有政绩工程的色彩。博物馆建设应该以凸显文化因素为主,不应该过于追求奢华。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造就花了1个多亿,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配套设施和维护费用将更加可怕。如果要我担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我肯定是不敢当。博物馆是建好了,但是以后高昂的维护费用找谁去要。想用旅游开发的思路来指导博物馆建设,这种做法不可取。
    南方周末:我国目前水下考古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刘:我国水下考古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展的,起步较晚。水下考古设备和技术都算不上是最先进。但是,水下考古发展势头挺好。尤其经历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对水下考古的设备更新以及考古的认识都会进步很大。
    黄: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很年轻的分支。一个国家的考古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紧密相关,需要国家经济实力作后盾。我国水下考古学也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而进步显著。“南海一号”整体打捞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