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济坐标(1)

过去十年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发钱最快的国家,而且是钱最多的国家。

在201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这一年,新增货币10.38万亿元,增幅高达19.46%。同期,美国M2年增长3.3%。日本则控制在2.5%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

过去十年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发钱最快的国家,而且是钱最多的国家。

在201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这一年,新增货币10.38万亿元,增幅高达19.46%。同期,美国M2年增长3.3%。日本则控制在2.5%左右。

钱堆出的增长

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

截至2010年11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71.03万亿元,狭义货币年M1余额为25.94万亿元。同在11月末,按目前的汇率计算,美国的M2和M1分别是53.69万亿元人民币和12.11万亿元人民币,都比中国少。

日本的M2也同样小于中国,而M1则由于所包含的内容更多而比中国高一点。

按照货币学的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的供应则视为超发。这还不算货币周转速度加快带来的影响。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为26.87万亿元,M2为69.64万亿元,是GDP的2.6倍。

10年间,中国平均GDP增长为10.9%,通货膨胀为3.2%,中国大致需要每年14.1%的货币扩展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M2却以每年18.8%的速度扩张,制造着大约4.5个百分点的多余货币发行。过去十年里,中国的M2(广义货币量)/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

把时间跨度再拉长二十年,我国目前的GDP规模是1978年的92倍,而M2,则是当年的810倍。

难怪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直言道: 过去三十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被迫发钱

中国为什么要发出这么多钱?

这与目前的汇率机制有关。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

加入WTO后,中国向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增长率突然跳到了28%,并一发不可收拾。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1000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2000多亿、4000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

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是1998年的18.3倍。2010年同期日本的外汇储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断地打破由自己创造出的世界纪录时,新钞就不得不源源不断地出柜,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超常态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钱都去哪儿了?

“票子”已经印出来了,就不会凭空消失。那些无法被GDP增长和物价增长稀释的“超额货币”,终将四处蔓延。

周其仁借用哈耶克的理论,说货币似蜜。新增的货币投放到市场后,像具有黏度的蜂蜜一般,过量的货币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这些“蜜”一旦黏在哪里,哪里的价格就开始如火箭般飙升。

土地和房子是当之无愧的捞钱地,大量的货币洒向购物中心、公寓住房、写字楼和酒店式公寓。2003年至今,北京及其周边的土地价格攀升了9倍。上海的人均收入不足东京的四分之一,而房价已经直逼东京。

畸高的房价催生了越来越严的调控,2010年的调控不断刷新“史上最严”的纪录——“限购”、“限贷”、“限外”、“限年龄”。

当货币逃离房地产市场,大蒜、苹果、绿豆、红酒、大红袍……所有可供投资的,价格都纷纷飙升。

7月份以来,全国36个城市近70%的食用农产品都在涨价。

暴涨带来的结果是政策来回奔走地救火——楼市调控、蔬菜限价……

周其仁说,这种治理方式看似针对性强,最后却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延误了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这唯一治本之策的实施时间;二是东涨西也涨的物价态势,激发和强化了公众的通胀预期。

通胀的预期一上去,下来可不容易。CPI10月破4,11月破5,人们开始慌张地将存款从银行搬出来,搬到一切可以投资的东西上去。

最忧伤的是穷人,他们没分到多少新增的货币蛋糕,反而在衣食住行的全面涨价中被货币超发的泡沫所裹挟。

新“中国价格”——中国钱,北京镑

舒眉

在制造业,“中国价格”是低价的代名词,而在投资市场上,“中国价格”=令西方人都咋舌的高价。天差地别的秘密,就在于货币搅动的财富魔方。“中国花瓶”震惊了全世界。

2010年11月11日,伦敦远郊一处小小拍卖行,一件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花瓶以5160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高出拍卖行此前的评估价40倍。这是中国乃至亚洲艺术品迄今为止的全球最高成交价。

拍卖行老板班布里奇从未见过如此阵势,激动得连拍卖槌都敲坏了,而瓷瓶的一位委托人休克在拍卖场上。

从英国媒体刊发的现场图片来看,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华人面孔,最后的得主也是一位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的神秘中国买家。

这次拍卖引起了有关“瓷器爱国主义”的争论,但不管是不是爱国主义,背后支撑着竞拍的是: 钱。

2010年,在英国老牌拍卖行苏富比顾客当中,中国藏家所占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35%。英国媒体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即中国人所花的英镑。

中国买家的大手笔在今年让世界疯狂,以至于“中国价格”突然从中国制造的廉价品的代名词变成了高价格的代名词,怀揣巨资的中国人让世界咋舌。

金融危机过后,从墨尔本到洛杉矶,“中国钱”再度激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东海岸的房价,使得外国的房产也在2010年纷纷创出“中国价格”。

戴维·莫雷尔是墨尔本一名房地产中介。他说,如今在墨尔本东部郊区的房地产拍卖中,他的客户正在不断输给新来的中国买家。

莫雷尔说:“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她只有19岁左右,不懂英语,也不知道怎么竞拍——她只是不停地举手。这个女孩是持学生签证购房的。”最后,这位年轻的姑娘以182万澳元(约合人民币1143万元)的价格拍得那套三居室房产。

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人曾担心腰包鼓鼓的日本人最后会买走整个昆士兰海岸东南部,而现在他们担心的则是中国人。

在悉尼,莫顿莫顿公司的总经理尤安·莫顿说,去年公司卖给中国人的房产占总成交量的16%。在好莱坞明星们喜欢居住的高级住宅区贝弗利山,纳曼德联合房产经纪人公司董事长迈克尔·纳曼德说,中国商人在这里相当活跃,已经取代了之前的欧洲买家。

代表中国价格的“北京镑”不仅是楼市的救世主,也救活了大牌奢侈品。零售业分析师乔纳森·德梅洛说,中国人已经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

中国人也让“液体资产”——上等的葡萄酒发了疯。经济学家谢国忠专门撰文描述中国人堆砌的拉菲泡沫——按重量计算,即使是年份不好的拉菲酒都比白银贵,而好年份的比白银贵10倍。为了迎合中国人,拉菲酒庄在2008年产的葡萄酒的酒瓶上印了一个大大的“8”。

他说,“如今酒商卖酒,就像投资银行出售黄金。通常出售行为从货币贬值开始,最终以‘中国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里买走’收场。”

在投资的市场上,仿佛到处都堆满了来自中国的钱。

希望投资的中国人,不仅直接买资产,而且买投资资产的基金,比如艺术品基金。

早在2007年,民生银行就向高端客户们率先发行了1号艺术品基金,100万元起,估计收益率17%。2009年到期的时候,这个基金对外公布收益率是25%。2号基金迅速推出,很快售罄。而2010年,艺术品基金更是成为理财市场上的一道风景。中国建设银行选择了20多位当代书画家的作品进行了投资,招商银行也开始建立艺术品基金。

黄文叡是摩帝富艺术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也是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艺术品基金的管理人。他管理的两只总价在1亿以上的基金只跑了两个城市就募集完了。

但“中国价格”却让这位拥有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与耶鲁大学副教授身份的“推销者”充满了担忧:“三年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连翻400倍,太可怕了,殉葬的会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

(原载于《南方周末》2011年1月6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