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田园牧歌

图片说明... (老赵 杨子/图)

    导语:马原逃了,他远离死神,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他相信,人类固有的慈悲心,能够将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公益事业逐渐引上正轨。

    幕天讲坛,大理。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操场,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马原始终面带微笑,说话轻柔,仿佛雨露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是对生命的自信。凡是熟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的人,马原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他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用丁当的话说,“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都要管他叫老师,他的文学地位绝非等闲所能想象。”

    心中那个“神”

    马原的眼里充满了沧桑,他总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他下过乡,插过队,做过工人,当过钳工,干过记者,兜了一圈,和文字结缘,专业作家的职业生涯让他能够走南闯北体验生命,激荡心灵。1982年,29岁的马原来到西藏,在那里,他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有时候信仰就跟空气差不多”。去西藏前,马原没有思考过信仰问题,和一般人一样,在他脑子里,所有与神有关的都是迷信。在西藏,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里人们的高呼、祈求、抬头,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虔敬,他们的眼里充满了纯洁与善良,少了一份都市人的灰暗与狡黠。“原来,他们生活方式与我们是如此不同。”

    为什么他们精神状态那么饱满,而我们的精神状态那么萎靡,马原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他想一想,原因不复杂,这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敬畏,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更明确。从那个时候开始,马原的思想开始改变。

    事实上,马原并没有选择皈依某个宗教。他的内心深处,深信着另外一个神,“那就是爱因斯坦、牛顿信奉的那个神。”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宗教,而是源自内心的,对造物者的信奉。“这是一种泛神论”,马原承认。在西藏,他看到的太多:神山、神树、神湖、万物有灵,万物皆神。在如此信仰和神话般的王国里,马原开始了生命灵性的“复苏”,渐渐地,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有神论。一切迹象都标明,大自然的背后,是造物者创造的奇迹。” 

    “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达芬迪,他的画也不过是矿物颜料的堆积。我学过机械知道,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晶格,都有自己的分子式,唯独人造的东西最没有秩序,而天造的东西,也就是大自然的造物都是有秩序的。所有这些秩序都显示了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意味就是设计感,大自然的一切充满设计感的力量是非人的,我想一定有另一种比人更有力量的力量在创造来支配一切。”中国有句成语,鬼斧神工,形容作工之精巧非人力能为。马原参悟:鬼斧神工,便是有神论。

    马原说,自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我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一直用一种行家的或者是思考的方式读书”。他接触比较深入的是佛教,又试图探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他并未选择某种宗教皈依,而是游历于几种宗教经典,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归+自然,回到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理解。

    公益之力

    这次幕天讲坛大理行所以请到马原,除了他的名头,还源于他已经成为一名“云南人”。从东北到西南,马原把根留在了西双版纳。这里离自然最近,离他心目中的神最近。这一切,出自一场生命的考验,让他反思生命何来何终。2008年,马原新婚,随之而来的是肺部“查出一个阴影。”所有医生都肯定是恶性肿瘤,只是仪器穿刺未能检出。“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直到找到癌细胞确诊。”面对医院的程序化诊疗,马原选择了“逃跑”。他不愿意被宣判死刑,被倒计时,他相信生命有灵魂,但不是以轮回的形式存在。正是这样的逃避,让他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很多削尖脑袋挤破头皮要留在都市的人相反,他选择去了云南。在西双版纳,他找到了生命的另一个起点。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构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马原相信神明,他也相信做慈善源于人类固有的信仰之力,只是,慈善在当代中国,还不完全是依靠信仰的力量来做的,它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比如政府给予慈善公益事业免税待遇。在马原心目中,他最佩服的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他是最大的财阀,也是最大的慈善家,他的癌症基金会第一笔捐款就达到六七百亿美元规模,差不多是他身价的一大半了,他后来还在不断地追加捐款。”马原认为,比尔盖茨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只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来,马原也看到了在公益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一些善款被滥用、被贪污。“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谈慈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些机构的捐款捐助,究竟是国家的呢,还是个人的,这个我没法定位。”

    由于定位不清晰,导致公益领域大范围的信任危机。不过,马原也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在做公益,他们直接与公益对象对接,省掉了中间环节,“而这些中间的环节,刚好就是那些能够让贪婪之徒有隙可砖,有机可乘的空间。”

    马原参与的公益活动不多,上世纪90年代,他参加了在青海的一个图书活动。那是一次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公益活动了,就是助学、送书给当地人,帮学校建图书馆,帮助他们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当然,赠书中,也有马原自己的书。

    幕天讲坛,是马原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公益活动之一。在幕天,他看到了民间人士和民营企业的人们对公益的真诚和热情,这也是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公益善举。“我觉得《精英》杂志和平安人寿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这两家单位共同合力,把公益引向了心理和精神层面,这就是所谓软公益、软慈善吧。”马原还是相信人类固有的慈悲心,能够将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公益事业逐渐引到正轨上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