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史话之二】刘坤一与晚清政局

晚清积弱,无力抗拒列强,洋务外交,多行以夷制夷,已成惯例,李鸿章亲俄,刘坤一张之洞亲英、日,在筹划东南互保时,他们立场相同,尚能互相支持,结为盟友,但一遇外交纠纷,难免龃龉,尤其事关国家主权,常要据理力争。

责任编辑:刘小磊

刘坤一在晚清政局中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晚清积弱,无力抗拒列强,洋务外交,多行以夷制夷,已成惯例,李鸿章亲俄,刘坤一张之洞亲英、日,在筹划东南互保时,他们立场相同,尚能互相支持,结为盟友,但一遇外交纠纷,难免龃龉,尤其事关国家主权,常要据理力争。

庚子年间的义和团运动,为祸华北东北数省达一年之久,引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虽以签订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和多项惩罚性条款的“辛丑和约”了结,但它留下的后患,贻害连连,涉及内政、外交、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就在北方陷入战乱之时,东南各省却保持了安定局面,南北形势,俨然判若两国。议和期间,朝廷在各国领事的一致要求下,惩治了一批祸首,同时也表彰了一批在保护东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官员,刘坤一居功臣之首。议和期间,他联合张之洞等督抚抵抗俄国侵占东北,反对与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夏,他又与张之洞联手起草变法奏折,五、六两月,连上三折,成为清末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后,他又在赔款问题上与外国交涉,竭力减少损失,在督导中英商约谈判时,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利益,直至病逝职所。

刘坤一去世后,太后懿旨表彰他:“秉性公忠,才猷宏远,由诸生起家军旅,屡建功勋,洊历封圻,克勤厥职,简授两江总督兼充南洋大臣十余年来,镇抚地方,军民爱戴,办理交涉,悉协机宜,前年近畿之乱,该督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尤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刘忠诚公(坤一)遗集》,卷首“上谕”,文海出版社,1966)

保障东南,匡扶大局

清承明制,高度集权,朝廷不设宰相,皇帝独揽大权,以数位军机大臣参与要政,备询、筹策、传奏、拟旨而已,他们既无衙属,亦无治权,不能独立执行政务,内阁部院,外省督抚,均直接承命皇帝,军机处和内阁部院对督抚既无管辖权,又无节制权,即使参劾,是否处分也是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的总督多以将军充任,辖制一至数省,其职责为“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但偏重于军政,而巡抚则“宣布德意,抚安齐民”,偏重于民政。

洪杨之乱,朝廷军队不敌太平军,八旗劲旅,悉数瓦解,湘勇淮兵,异军突起,曾、李、左、刘等统兵大帅,平乱之后,洊历封疆,此时清朝统治,全赖湘淮军力维持,同光两朝,朝廷虽在近畿训练军队,有挽回外重内轻之意,然“诸侯”之势已然坐大,一时难以挽回。甲午战败,淮军大挫,李鸿章削职,但不久即出任两广总督,与湘军系的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清流系的代表湖广总督张之洞,成为鼎立东南的支柱。

清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东西、南北的直线距离都在五千公里以上,又被高山大河海洋荒漠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区域,四亿五千万人混居在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而行政区划承继元朝的行省制度,既不合理,又不均衡,大省小省,面积、人口、资源、贫富相差悬殊,朝廷也无力调剂,只能靠督抚各尽其责,维持生计。边省与内地,在国土安全上承受的压力更为悬殊,边省战争风险极高,对外交涉频繁,同样是保境安民,边省督抚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的责任,远远大于内地督抚,政务烦剧程度,远胜于后者。

在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的清代,天高皇帝远,督抚成了皇帝在各省行使统治权的最高代表,一遇匪祸民乱,外国入侵,朝廷无力抵御时,就要靠督抚自谋对策,自筹兵饷,剿匪平乱,对外交涉,以安定地方秩序,庚子年的东南互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