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扬:博客的今世前身

在私人表达空间相对要大得多的美国,你就很难想象类似于老徐木子美这一类的博客会引起那么大的注意。
    最近更新自己博客的速度明显减缓,主要是因为夏天的时间宝贵,有太多必须做的事不得不在此期间完成,但这不表示我对写博客的热情在逐渐降低。实际上在过去九个月的博客书写经验中,我对于博客这种媒介的好感不减反增。我虽甚少读别人的博客(我经常看的中英文的博客不会超过十种),但我不像一般人那样,认为博客只是电子时代自我书写的新奇而肤浅的事物,是生活里的一种无序而片断的纪录,一种效应短暂而孤立的情感抒发。我始终觉得这是古已有之的书写交流方式在新世代的再生,这种再生虽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发生,却是矫正常规书写的弊端的最佳方式。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公共书写媒介,无论从文字的个性化程度论还是自由表达的空间都远比不上20世纪前半叶的报章杂志文字。如果国人要有所冀望,那么博客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希望,我觉得自己的博客必须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存在,我绝不会在任何在我看来会限制言论自由的博客服务站上设立博客,这是我的底线。
    对博客表示不屑的人总以博客的私人化倾向为借口,这是庸人之见,任何一种好的书写都具有私人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私人化的书写常常是最有力量的书写,卢梭的《忏悔录》和鲁迅的杂文都属此类文字。表露自我是博客的特性,但不是惟一的特性。表露自我的博客之所以在中国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说明当下中国常规书写媒介所允许的私人表达空间的促狭。在私人表达空间相对要大得多的美国,你就很难想象类似于老徐木子美这一类的博客会引起那么大的注意。同时博客又不能只是一个私人化的东西,而应是以个体意识来造就公共意识的新手段。在造就新的公众意识方面,中国的博客的作用远不能望美国博客的项背。美国很多评论性的博客影响力无远弗届。比如最近美国的移民法案之所以没有能在参院通过,就是反对者的博客造成了强大舆论声势的结果。对于那些认为博客不可能成为严肃的交流手段的人,我要提醒他们,博客的文字空间远比书报杂志文字的空间要大,关键是你如何使用这个空间。能彰显出公论与私见之间的张力,正是博客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种文字交流的媒介,博客的未来会成甚么样子,我不能预见,但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我可以说我了解它的前身是甚么样的。至少在中文的世界里,唐宋以来的笔记,明清以来在友朋间相互传阅的日记,都是它的前世因缘。宋人的笔记在这方面尤其导夫先路。从东坡的《仇池笔记》到草窗的《癸辛杂识》,可以说宋代的文士很多都开了自己的博客,有的还不止一个。笔记形式的多样化也和今天的博客差不多。它可以是当时的八卦杂志,所谓“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归田录》序),而今天的史家谁能小看欧阳修记的这些八卦呢?它也可以是在寂寥中寻求相知的工具,所谓“暇日萃之成编,其或独夜遐想,旧朋不来,展卷对之,何异平生之友相与抵掌剧谈哉!”(《癸辛杂识》序)。尤其这后一种需求是宋代笔记中普遍显露的倾向。笔记流传于坊间,人人可读,但撰写者心中总是存着一个特殊的交流圈。明清以来公开的日记也属于这一类。可惜在博客出现之前的晚近几十年中,这种由文字而形成的交游方式在中国社会几近绝迹。那时很多笔记的撰写者是中下层的士人,就是靠存留下的他们的笔记,才使他们的名字没有在历史中堙灭。如果不是靠了这些“博客”,很多当时生活的细节和情感早就流出记忆之外。对博客的价值表示怀疑的人不妨读读叶梦得的《玉涧杂书》,谁能说它的文字不美?抢着要做梦得裔孙的叶德辉说那里面“山水之音,诗书之气,时时溢于槠翰之间”,以至称其文字为“南北宋关键”。我相信古人读笔记的快乐正如日下很多人读博客的快乐,虽说从文化的角度看,宋人的笔记无论见识还是文字,都要高明得多。
    如果问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博客是甚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胡适的日记,更确切地说,是他早年留学时写下的《藏晖室札记》。我早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建议每个中国留学生都该读一下这本日记。我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它综合了古今博客的全部优点。纪录的是非常私人的生活侧影,比如我们可以从里面了解到某年某月他首次到女生宿舍去拜访(我想所有男生都会有那激动的一刻),又某日下午他在韦莲司小姐的住所里“纵谈极欢”,还从住所窗中远眺大雾中的赫贞江美景。有一次韦小姐和他月下散步,告诉了他一个“月中兔影”的故事,他激动了好几天,还一连写下很多中国古时的月兔记载。他也会像现在有学养的女青年的博客那样,记下他在剧院里看戏的感受。当然时不时也会像我一样,把拍得不怎样的照片往里面放,还不忘辩解说“吾喜摄影而不能工,以不能多费时日于此也”。他时而也会自矜一下,表示他之所以不愿在札记里多谈哲学,因为那是他的专业,谈了怕引不起普通人的兴趣。但他也谈严肃的学问和政治。比如宋教仁遇刺一案,就以他的《札记》纪录最为详尽,因为他搜遍了当日报章的报道。札记里纪录的看法也许不成熟甚至幼稚,但正因如此,我才愿意相信它。这部札记有价值,并非因为他是胡适的。但读了这部札记,就知道胡适为何可以成为胡适。吾友罗志田就是从胡适的早年的日记来推测他的心性成长。但我觉得这部札记里可挖掘而未挖掘的资料仍多。胡适说:“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1914-1917,)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thinking galoud)。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因此我对于这种札记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无论怎么忙,我每天总要腾出一点功夫来写札记,有时候一天可以写几千字。”这一段话说出的正是今日学人的博客所应追求的境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