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书店里的盛宴

书店里的盛宴
当文学成为娱乐
诗人的舞台

书店里的盛宴

地点 广州,方所

事件 例外十七周年暨方所两周年庆典

人物 毛继鸿、贾樟柯、沈伟、林强等

毛继鸿在例外品牌里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在方所的沙龙里实现了面向大众的文化分享。

例外服饰董事长、方所投资人毛继鸿摇动手中的香槟,芳香的酒液在空中尽情挥洒。台上是一众大牌名人环绕,台下则是数百人欢呼鼓掌。这是2013年11月25日的方所。

事实上,这样热闹的场面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这个平日里静谧安宁的书店里——廖一梅的讲座,涌入了三百名听众,书店之混乱堪比菜市场;而柴静的讲座更引来千人“围观”,方所门口的扶手电梯被迫停运,书店更不得不提前关门……

而眼下这一天,是城市青年们的双重节日。在象征着中国时尚与设计的例外欢度17周年生日的时刻,同样成为文化品牌的方所也迎来了她的两周年庆典。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盛宴。且看出席庆典的嘉宾便可见得这场盛宴的规模之大——电影圈有贾樟柯、赵涛,电视圈有李辉,时尚圈有毛继鸿,设计圈有又一山人,创意圈有廖美立,艺术圈有沈伟,音乐圈则有世界音乐组合HAYA乐团的黛青塔娜及张全胜,以及刚刚拿下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的林强……

这样耀眼的嘉宾阵容,两年前也曾在方所出现过。2011年11月25日,方所在羊城的时尚地标太古汇的负一层举行开幕仪式,骆以军、许知远、阮忠义、廖伟棠、杨黎等多位知名作家到场祝贺。这一场汇聚两岸三地著名文人的、声势浩大的开幕典礼,预示了方所将会搭建起全新文化艺术沟通平台的未来——果不其然,两年后的今天,这家书店已经成为了城市青年们交换创意与智慧的殿堂。

毛继鸿,无疑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作为他手下最为抢眼的两个品牌,例外和方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庆典上请来的嘉宾们,大多都是他打造例外和方所品牌时曾经的合作伙伴。总顾问廖美立和艺术顾问又一山人分别是他在创立方所时的“左膀右臂”,两年来源源不断地向方所贡献着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廖美立是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行人文化实验室的执行长。而又一山人则与毛继鸿在例外品牌及例外生态店等项目达成多次合作。毛继鸿来自内地,廖美立来自台湾,又一山人来自香港,两岸三地的组合,也为方所沙龙实现不同领域的文化碰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回头看出席周年庆的嘉宾,看似互不关联的人实则却有着同一个交际圈。众所周知,贾樟柯最早和毛继鸿的交往源于后者和马可打造的服装品牌“无用”。贾樟柯以这个艺术品牌为契机,拍摄了后来在威尼斯影展上斩获金狮的纪录片《无用》。彼时,贾樟柯是影片的导演,毛继鸿则是出品人。

《无用》一片的配乐,正是由林强操刀。多年前,在侯孝贤的介绍下,贾樟柯与林强达成了电影与音乐的多次合作,而毛继鸿和林强的交情也正是贾樟柯牵线达成。2013年,毛继鸿的例外品牌,更为林强度身打造,推出专辑《若水——林强电影音乐作品集2013》,值得一提的是,方所的艺术总监又一山人还为专辑亲自设计了封面包装。

舞蹈家沈伟在这次庆典上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几年前,为了无用品牌在巴黎高级时装周的压轴演出,马可请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顾问沈伟。而早在青年时期,沈伟和毛继鸿便是很好的朋友,两人曾经一起学画,也曾经一同经历过“85美术新潮”。对于艺术创作,毛继鸿和沈伟有着同样的认知。在方所两周年庆典的现场,毛继鸿也特地向这位好友表达了羡慕之情:“和他一起在纽约时,觉得他很自在,可以享受生活一切的美好。因为他有非常棒的团队,可以一年只接一两个案子,可以画画、品尝各种美食、写诗、看书。而我,现在虽然每周都来方所买很多书,但其实都只有时间看序……”

两年前,方所选择在国内实体书店相继倒闭的时刻高调亮相。这一举动带来的最大疑问是:在寸土寸金的高端商场里,与奢侈品店比邻,开一家实体书店,究竟是“纯粹烧钱”还是“魄力之举”?在今天,方所用络绎不绝的人潮证明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例外是方所产生的根基。毛继鸿在例外品牌里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在方所的沙龙里实现了面向大众的文化分享。方所的文化底蕴,加之种种从例外品牌延伸出来的人脉,带来了白先勇、陈丹青、梁文道、魏德圣、陈冠中、吴念真、刘小东、马岩松、叶锦添、蔡澜等人独有的人文思考。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思考是一粒粒种子,激发着现代的年轻人促生出更多的能量。

“地球小如鸽卵,我轻轻地将它拾起纳入胸怀。”这句写在方所墙上的诗歌,来自周梦蝶的《刹那》。而方所两周年与例外十七周年重合的刹那,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例外枝繁叶茂的今天,也会是方所的明天。

 

 

当文学成为娱乐

地点 成都

事件 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颁奖礼

人物 江南、郑渊洁、易中天、陈坤等

很多人认为,能登上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写得好是第二位, 卖得出才是第一位。

陈坤和蒋雯丽大聊灵修的话题。郑渊洁和易中天寒暄一番后还不忘问助理自己和易老师在微博上是否有互粉。江南则像个小粉丝一样争着和童话大王合影留念。易中天拿着蒋雯丽的新书《姥爷》索要签名,蒋雯丽也“礼尚往来”地让易中天给自己手中的《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签名。位列网络作家富豪榜榜首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用一套从某奢侈品牌特别定制、价值五万多元的碎花西装亮相红毯……

这些有趣的场景都发生在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颁奖礼的现场。2013年12月,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正式对外公布。幻想文学作家江南以2550万的年度版税收入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莫言、郑渊洁、张小娴、郭敬明、韩寒、柴静等人。榜单中的纯文学作家人数极少,成绩最好的是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人勉强挤入榜单最后几位。

大批跨界作者占领图书市场,成为此次榜单的一个亮点。非文学圈的作者占据了榜单不小的分量,有主持圈的柴静、杨澜、白岩松、刘同,也有电影圈的冯小刚、陈坤、蒋雯丽,还有地产界的任志强……其中,陈坤、蒋雯丽、刘同等影视界明星都出席了这次颁奖礼,而出版界的多位大佬也参与了这次典礼,其中就包括韩寒出版人路金波、莫言出版人陈黎明、郭敬明出版人黎波、马尔克斯系列作品中文版出版人陈明俊等国内最顶级的出版人。

虽然颁奖礼的现场热闹喜庆,但关于这一榜单的争议却从未停止。中国作家富豪榜2006年由文化人吴怀尧创办。针对富豪榜数据不实的争论,这位制榜人曾经表示他对于作家版税的计算方法,是按“发行册数×定价×版税率”来进行的。但由于真实的版税率在业内算是商业机密,因此这种计算方法并未得到出版圈人士的认可。

不止出版圈,文学圈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榜单的真实性。即便是以2100万稿酬位列编剧作家富豪榜第六名的石钟山,也表示自己的版税收入实际上只是一个估算值,并不精确。同样身在作家富豪榜榜单内的作家苏童也表示并未有人和他沟通求证过版税的收入数额。作家陈村更是在微博上表示自己不会转发该榜的消息,并称此榜的评选是“无聊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能登上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写得好是第二位,卖得出才是第一位。纯文学作家在榜上的屈指可数,让不少人感叹纯文学在当下市场的尴尬位置。即便是享有盛名的莫言,也是乘了诺贝尔奖的东风,才顺利登上榜眼。从另一个角度看,莫言热恰恰是纯文学遭冷遇的一大佐证。文学评论家白烨就曾公开表示,“作家富豪榜”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称为“年度畅销书作者排行榜”,因为其评奖标准是一种市场标准、消费标准而非文学标准。他更直指一些上榜者只出版了一两本畅销书,仅能称呼为“作者”,实际上并不具备作家身份。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作家富豪榜的公布。榜单的排名虽然不能代表文学性,但可以反映一部分市场和读者们的需求。而“君子固贫”的观念也被这一排行榜打破,一方面是引起社会对于作家这一群体的关注,倡导社会为作家提供稳定的写作环境和较好收入的保障,另一方面,对于许多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也是一种支持和鼓励。

苏童曾经表示,榜单的出炉实际上只是一个话题,一种娱乐。这种娱乐也许并不高尚,但它是否为社会所需要?看颁奖礼现场众人的欢呼便可知晓答案。

 

诗人的舞台

地点 广州,从化

事件 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

人物 韩东、王小妮、费勇等

如果诗歌真有接地气一说,那么国际诗歌节只有在与民众的面对面互视之下,似乎才有了这样一种可能。

诗歌节在国外文化发达的地方,算不上一种在名利上多么嚣张的聚会,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意大利圣马力诺国际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等等,均是所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节,盛事与名门望族的表象和参与者,令其风光无限,但这些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方式和方向。如果诗歌真有接地气一说,那么当国际诗歌节来到中国,只有在与民众(消费者)的面对面互视之下,似乎才有了这样的一种可能。

2013年11月10日晚,诗人们来到广东从化,陌生的环境和配得上诗意的庄重感,这是“与未来对话”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颁奖典礼的发生地。媒体牵头、品牌赞助,这是当下诗歌节活跃的一个原因,他们使原本仅仅是秀丽以及沦落的诗歌,被打捞到富丽堂皇的现代化楼盘中,或者被妖娆的旗袍迎宾女招引至舞台中央,这是诗人们不熟悉也难免陷入被动的情景,跟酒肉美女催生诗意的唐宋相比,此时我们已经将主动权痛快相让。

作为媒体人和诗人,陈朝华和欧亚来操办一场诗歌盛事,自然是这个时代所有理由呈现出来的一桩礼物,他们有人脉、眼界和资源,可以令无所事事的读者在统一的时间段里欣赏到当代诗人整齐划一的舞蹈。

地点仍然是主办方提供的一家楼盘里,业主会所之类的场地,参与人均是邀请而来的诗人、批评家嘉宾,周围有热情以及生涩的服务员和自助餐,没有美酒和美女助兴,于是诗人们的口水则成了唯一主角和配角的合体。

诗人韩东、王小妮、杨克、黄礼孩、徐贞敏(Jami Proctor-Xu),批评家徐敬亚、费勇等在诗歌节前奏的“现代性”讨论会上纷纷发言,当话题涉及《暮晚》、《古桥头》、《哭庙》的作者杨键“是否具备现代性”时,显然气氛达到了一种高潮。与其说一位隐居偏隅的诗人用灵性和焦灼的诗句引发了今天的焦点话题,不如说我们在讨论中已经将这种与时代逆向而驰的诗意烘托了出来。

在顽固的争执和巧妙变化的讨论中,一场事关“现代性”的研讨结束了,真正的诗歌节将在颁奖中开始。诗人韩东最终荣获“珠江诗歌大奖”,这是诗人多年来罕见的因诗歌获得的奖项,在“珠江诗歌大奖”的第十二个年头,他也像一个发育中的少年,终于让人看到了他自身形成的一种气质。韩东登台朗诵的诗歌,足以让主持人瞠目结舌,但气氛却好到极致,仿佛空中升起一股“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写”的有色气体。

“珠江国际诗歌节”自2002年创办以来,反复调校着当代诗歌的可能性,大胆创新的探索,也相继吸引了食指、郑愁予、多多、舒婷等两百多名中外诗人参与,毫无疑问这些发出璀璨光泽的民间聚会,令当代诗歌一点点具备了勇气、力量以及可传播性。

我们向往那种因为历史厚重和当代卓越交织出来的诗意,但现实是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在诗歌节的诸多环节上,尚且缺少必要的细节和耐心,比如在如何推广诗人和作品的细节上,还需要更多的形式来展示,还有诗集作品的交易市场没有在诗歌节这么难得的环境里形成,以及诗歌与其他艺术、商业产品的交流都还匮乏。难道诗歌不正是可以植入大量以形式和气质为主的商品、艺术品的最好器物吗?

跟上海电影节举办了十几年就想与戛纳电影节相提并论类似,着急的心态暴露的只是我们的脆弱和自卑。除了并肩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节、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加拿大魁北克国际诗歌节这些业已形成规模和国际品牌的野心,我们更需要做出自己细节上的努力。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