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王刚专栏 楼兰

本来是不想去楼兰的,现在已经在路上了,这哪里是路?10公里开车竟然要走4个小时,有人说“是魔鬼大坑”。彭加木死在这儿,他是一个科学家,余纯顺也死在这儿,他是一个探险家,斯文·赫定也差点死在这儿,据说就是这个瑞典人发现了楼兰。斯坦因最坚强,他与自己雇用的驼队从这儿走到了楼兰,把所有那些文物都拿走了,现在留在西方的博物馆里,如果没有他,那些文物还会在楼兰吗?儿子,因为爸爸对于别人总是爱说的历史、文化不感兴趣。也许是说得太多了,甚至于讨厌这样的词汇,比如历史,比如文化。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本来不想去,却又去了。比如说你,在上大学时,光见你在家里玩儿,没有听说你想去美国留学,却又突然去了。

不感兴趣,不见得没有看过听过那些历史故事。比如唐朝,总是听人说那是一个好时代,可是没有见过,看到了一代代人对于它那博大、美好的解读,心里基本没有相信过。好比说,听人说民国好,民国的知识分子也好,民国的统治者也好。民国的大学也好。还是不愿意相信,如果真的好,为什么鲁迅先生那么绝望?都说先生骨头最硬,如果一个制度真的很好,哪里需要人人都要有那么硬的骨头?爸爸不懂得历史,却懂得那硬骨头是为了对抗的。天天对抗的人,想不硬也不行了。特别是民国知识分子, 他们果真就好?比我们好?这个民族摸爬滚打了不知道有几千年,难道每一代人身上真是流着不一样的血?看看他们建立的那些制度,看看他们对于文化、人性的见解,我觉得民国知识分子与我们的差别不大——从头到脚都透着饱满的实用主义。

不知道罗布泊有没有像民国一样自由理性的历史,它太沉默了,说它曾经是湖泊,有证据,水底生物的化石随时可以找着,说它曾经是一个美好的国家,没有见过,只能看到那些水分被彻底蒸发后的土块。许多今天的人,喜欢给中国的历史故事添油加醋,或者叫重新解读,其实他们也跟我一样,没有见过,用今天的观点去涂抹历史,并说那是大历史。历史怎么会分成大大小小?其实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你说呢,儿子?爸爸不相信历史,总是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并从这些看到的东西上,去推测我们这个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的精英、知识分子们。然而,自己双眼能够看到的东西多么有限,看不见胡适、蔡元培、梁启超,更看不见司马迁、李世民,永远只是听说他们有多么优秀,看不见他们身上的像你我一样的那些弱点,这眼睛竟也跟瞎了一样。

儿子,去楼兰的路真是难走极了,在路上,一次次地后悔,我发疯了,要到这儿来。在罗布泊,在沙漠里,人们都说那儿是死亡之海。不喜欢相信历史,却要去楼兰,去楼兰究竟想干什么呢?身边坐的司机,是若羌人,已经去楼兰不止十次了,他开着日本车,叫陆地巡洋舰,2001年的车,已经开了四十多万公里了,这个车真是太神奇了,明明没有路,它却一直在往前走,这么旧的破车,在二手车市场上,可能也就卖几万块钱吧,却是那么神奇地在行走着。日本有没有大历史?他们的汽车为什么造得那么好?日本人橘瑞超是沿着斯文·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也拿走了不少文物,那时离现在也快百年了,肯定没有陆地巡洋舰,可是,那时的日本人竟然也到过楼兰。

儿子,人真的很脆弱,他们建造的房子、城池,他们精心创作了艺术……全都可以被毁灭,因为他们自己的贪婪,因为战争,因为他们破坏了环境,因为他们没有水了,因为瘟疫流行,然后,就留下了废墟。楼兰就是一个废墟,是呀,人死了,走了,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了,留下的,还留在这儿,它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吗?真是越来越讨厌给历史前边加一个“大”字!楼兰是一个古代的城邦,史书里有记载,楼兰与中国古代政府有关系,楼兰人究竟是哪个种族不太清楚,儿子,人类对于像楼兰这样的地方那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这种好奇值得尊重吗?

楼兰古城终于到了,同行中有人竟然面对那个塔跪下了,真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下跪,是因为骨头太软了,还是骨头太硬了?

 

【作者简介】

王刚 王刚应该有一千万个。作家王刚应该最少有一千个,编剧王刚应该最少有一百个。作家编剧王刚可能有十个。而同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小说奖及台湾金马最佳编剧奖的王刚可能只有一个。我就是最后的这个王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