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家底还是转基因 茅威涛与“小百花”的三十年

“表演喝着话剧和昆曲的奶长大,道具是简陋的一桌两椅,甩甩水袖,划两下扇子——越剧的DNA就这样了。”20年前,越剧“第一女小生”茅威涛开始考虑自己这一代演员该怎么做。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实习生 喻冬宇 聂玲玲

 

小百花三十年展演,端出新旧程度各异的三台戏:《五女拜寿》是“奠基之作”;新版《梁祝》以传统故事为底,表现形式却是新的:有歌舞、京剧和昆曲的形式;《二泉映月》(上图)是2014年最新创排。观众反响最热烈的,还是故事更熟悉的《五女拜寿》和新版《梁祝》。 (东方IC/图)

生于1984

1984是个奇特的数字。当年出生的有变形金刚、太阳马戏团、星巴克的第一家咖啡吧、苹果的麦金塔电脑、万科、联想、南方周末、小百花越剧团……

“表演喝着话剧和昆曲的奶长大,道具是简陋的一桌两椅,甩甩水袖,划两下扇子——越剧的DNA就这样了。”20年前,越剧“第一女小生”茅威涛开始考虑自己这一代演员该怎么做。

她创作的新剧,常常招来“这还算是越剧么”的强烈质疑。

她相信自己是在给家底太薄的越剧填补家当,可也有人觉得她是在给越剧“转基因”。

从艺35年,茅威涛在上海演了那么多场戏,也很少见到2014年7月19日发生在上海大剧院的场面:戏收场,演员谢幕,台下老中青三代观众全都站起来,鼓掌和欢呼,年轻人一排排奔向前台,拿出手机对准台上拍照。这场演的是新版《梁祝》。

在杭州、北京的展演之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年展演”到了上海,除了新版《梁祝》,还演出了《二泉映月》和《五女拜寿》。《二泉映月》是“小百花”2014年刚创排的新戏,《五女拜寿》是1984年建团的第一部大戏,新版《梁祝》是为纪念越剧百年诞辰而创排,如今已成小百花招牌作品。三台戏新旧程度各异,但观众反响更热烈的仍是传统题材的《五女拜寿》和《梁祝》。

“30年巡回演出,是一次回望,看看我们走过怎样的路,也看看以后应该走怎样的路。”团长茅威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的最高理想是越剧能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它的位置,和其他艺术对话。”

“小百花”,绽放纯属意外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年展演”从杭州出发,经过嵊州“返乡祭祖”,再到北京、上海、广州,最后抵达香港。这样的路线,是茅威涛精心安排和设计的。

在小百花的历史上,香港是一个特殊的符号。

1982年,浙江省文化厅从全省六十多个剧团三千多演员里,选拔了28个年轻演员,年龄都在25岁以下,组成了“浙江越剧赴港演出团”,到香港演出《五女拜寿》。

嘉兴桐乡市越剧团的演员茅威涛入选赴港演出团,开始接受强化培训。

茅威涛是1962年生人,成长在“文革”年代,青春年少时唯一的娱乐是看样板戏。虽然母亲是电影院的会计,但是当时电影少得可怜,一部《羊城暗哨》她看了很多遍,印象最深的是女特务好看的卷发。

“文革”结束,上海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全国。茅威涛天天给母亲送中饭,为的就是看这部电影。戏里贾宝玉、林黛玉的唱腔,她唱得滚瓜烂熟。后来高考落榜,桐乡越剧团招人,她面试唱了一段贾宝玉的戏,考进了越剧团。

“文革”时期,戏剧作家顾锡东在浙江安吉县劳动改造,听说一个副县长划为“走资派”被批斗,四个女儿贴大字报,与他划清界限。顾锡东有感于孝道无存,写了新编历史剧《五女拜寿》。

封闭集训机械又严厉,“俞振飞、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等老师拿最严格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