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鉴】201312

舞台

面子和里子 《蒋公的面子》

若说这两年来在中国大陆被说起最多的话剧,那《蒋公的面子》肯定能排在前列。这部从南京大学走出来的话剧如今在全国已经上演超过100场了,南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几乎跑了个遍,所引起的反响也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整部戏虽然叫做《蒋公的面子》,说的是三个男主角在一起商量,是否要给蒋公面子,去赴蒋公的宴请—而这一决定,又将决定自己是否会被他人看不起,是否会丢了自己的面子。三个不同学术不同政见的中南大学老师,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死要面子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虽看似在描绘抗战时期,实则讽刺当下,利用左中右三个不同的知识分子的政治站队,来探讨三种观点各自的正确性。这种探讨,难度在于创作者必须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做到足够客观,同时也要对这三方有清楚的认知。这让我想起去年作家马伯庸在网上发表的小说《新海瑞上书》,不过后者更为恶搞。

这个剧本文字功底扎实、人物设置巧妙,当中还有不少细节描写值得回味,这样的剧本在国内目前的话剧界是很难得的。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话剧,演员之间的对话撑起了整部戏。而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剧本竟出自一名大三学生之手。剧中各种典故术语皆是信手拈来,编剧的知识面之广不得不让人佩服。

而坊间大部分的关注,则在于这部戏的剧本对左中右三种政见的知识分子的诠释,这在国内舞台上是一种创新。在国内,很少有话剧会把视角放在知识分子的政治理念上,这无疑是一个雷区,而《蒋公的面子》将时代放置到解放前,也就有效地避开了不必要的麻烦。回到现实中,如今无论媒体上或者网络上,知识分子之间对于政见的不同看法此起彼伏,不能单单用“公知”、“五毛”之类的称呼简单粗暴地去给人贴标签,更重要是用理性的思考去认识每一个不同倾向的认知,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演吕效平会觉得,喜欢这部戏的观众,不少是“知识界”的。

剧本的出彩盖过了这部戏的其他,因为无论是媒体的关注还是观众的讨论,几乎都放在了剧本上,甚少人去谈及剧本以外的其他。虽然这部戏剧本出自大三学生之手,但是整个制作绝非一般的学生戏剧,导演、演员及幕后大多数都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的老师,所以去评断整个制作,也就不能以学生戏剧的标准了。可惜这部戏在编排时,并没有看到太多导演处理的痕迹,而演员的表演也都中规中矩,而舞美和灯光则相对简单。

虽说是一部小剧场话剧,但是既然巡演颇久,自然需要有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戏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艺术门类,所以除了编剧之外,导、演、灯光、音效、舞美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观众的观剧体验,自然在整部作品中也都非常重要。剧本成就了这部戏的面子,而其他因素,或许就是这部戏的里子。

 

阅读

诗人的小说  《邮差》 《苦水音乐》

作者: 【美】查尔斯·布考斯基

译者:杨敬 / 巫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 2013年8月

布考斯基有一张斑驳不平的脸,这张脸因一些角度不同手握酒瓶的照片变得卓尔不凡。他立志很早成名甚晚(五十多岁),是名符其实的大众诗人,来自底层,成名后也没有寻求新的生活,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既莫名憎恨又乐于其中。他刻意留给公众的形象其实是现代美国某种“悖谬文化”的象征:莽撞与机警、落魄与豪爽、粗鲁而又精明在悖论中共存,并且通过诗与酒的关系得到完美解决。

查尔斯·布考斯基(1920-1994)的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派驻德国的美国大兵(有波兰血统),母亲是德国人。布考斯基在德国出生,两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巴尔德摩,后又搬到加州帕萨迪纳(离好莱坞不远)定居。布考斯基的志向是诗人,在洛杉矶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写诗,此后一直在艰苦谋生和努力写作中挣扎,出版过多部诗集,直到在出版商朋友的请求下写出小说处女作《邮差》,才算摆脱打杂谋生之苦。《邮差》的故事就是对他十多年间在邮局里工作的提炼和概括,这份工作使他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非常深厚的认识。

就在他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中,生活也偷偷更新了他写作的风格。成名之前有一段时间,布考斯基一边写诗,一边为《花花公子》 写一些色情媚俗的短篇小说。成名之后,他的作品里仍然保留了很多色情元素,不过他已不再写赤裸裸的欲望,而是对欲望进行清算。欲望在他落魄的岁月是非常特殊的存在,给了他强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布考斯基作品里女性的形象非常单调:性感、精神错乱和自毁型人格。这些要么说明愿意与他交往的女性很狭窄,要么说明他只对某一类女性感兴趣。他对女性的偏见,以及由此招致的女权主义批判,虽说都是有根有据的,但却很能难说是恰如其分的。

实际上,无论布考斯基小说里那些过分鲜活的女性形象多么突出,他描写的只能算是整个世界的某个断面,是充斥粗鲁的街头文化的底层男性世界,这个世界与培育上流社会女性深闺文化的世界没有任何交集。底层男性的共同特点—害怕和敌视警察—在布考斯基的小说中有清晰的体现:所有的男性都宁愿私下解决一切麻烦。这也是他小说里最基本的戏剧冲突。

因此小说里会涉及一些非法动机和轻微罪行,但并没有滑向娱乐化黑道小说或犯罪小说,而是很严肃的现实小说。故事里的冲突最终会走向滑稽的结局,形成一个黑色幽默风格的讽刺。布考斯基的小说大部分描述直接行动(就像海明威描写斗牛、拳击和钓鱼),偶尔会有一些小感悟,告诉你有哪些小事可能在不经意间将你毁掉,比如酒,比如欲望,还有对命运的憎恨等等。这方面他有最丰富的经验,而且了解一种悖谬的解决方法。

这次出版的两本书, 《邮差》是长篇小说,《苦水音乐》是短篇小说集。《邮差》里的一个场景很能说明布考斯基小说的品质。主角切纳斯基去农场拜访妻子的祖父,老头很酷,养了一群水牛,某天用车载着切纳斯基去参观并把他丢到牛栏里,当水牛突然出现并朝他直奔过来的时候,他敏捷地从牛栏底下钻进了一条水沟,等水牛走掉他爬起来对车里那些大笑不止的人说: “ 现在我见过水牛了,现在去喝一杯。”如果你想了解底层男性世界的人情世故,特别是了解哪些是单纯的恶意哪些是要命的玩笑,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阅读布考斯基。

 

电影

《孩童姿势》  车祸背后

导演: 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 吕明妮塔·杰尔吉乌、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一个月前,薄熙来、李天一、夏俊峰等备受关注的案件接连宣判。不管网上的反响如何激烈,所有人还是先放了一个长假,忙自己的事去了。似乎早已被安排好的结果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看见真相,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真相,愿意去靠近真相。不得不说,即便拥有了网络,当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讯息渠道,实际上,非黑即白、压倒性的暴戾之气、缺乏怜悯跟同情的事实, 从未改变。

《孩童姿势》是一部奇特的片子,除了摘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它也会让人惊诧,类似故事隔三岔五甚至每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电影从一则社会新闻出发,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出色的艺术电影,正视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技法精湛,对白绵密,结尾充满震撼力。

故事很简单:富人家的儿子撞死了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母亲东奔西跑,试图替儿子洗脱罪名。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子不教父之过,偏偏这一家子是强势母亲弱势儿,儿子不买家人的账。

应该说,这样的题旨谈不上多深刻,看点也不多。然而,就跟《一次别离》的夫妻吵架,有些导演总能拍出大气量,《孩童姿势》亦是如此。与中国民众的思维相反,电影把重心落在富人家的母亲身上,但绝非为富二代洗刷清白。如同性格上的强势,她的戏份也压倒了软弱的儿子,交际手腕、生活做派,样样在行。可能正因这样的家庭阴影,导致儿子无法真正成长,永远活在了温室当中,更无勇气去承担罪责。

电影尝试努力去讲解,一起车祸背后的两个家庭,同样的爱子心切,它们到底是有何不同。或许,这样的处境还谈不上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强势一方的处境,很显然,不发人肉追杀令已经是客气了。当悲剧已经酿成,道德家们难免要出来说三道四。更有拥护者高呼不值得同情,死有余辜。可是,面对一个悲剧,真有人去体味悲剧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消解业已存在的悲剧?

导演试图让观众站到孩子的位置—哪怕他已经五大三粗,在母亲看来,他依然会像孩子一样犯错。但很多时候,先一步犯错的,其实正是母亲。简单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犯错或者跟人打架,中国式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以及罗马尼亚的教育,它们必然会有不同。哪怕是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或者鼓励他们“如何打回去”,更多时候,家长必然要出面解决。如同《孩童姿势》的母亲,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拥有何等的社会地位,在事实上他们都是失败的。

《孩童姿势》用摇晃的手持镜头直接介入了事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近乎白描地展示了富人家如何施展手段,试图把事情一笔带过。显然,在强者看来,这不是一起悲剧,而是一次倒血霉。直至结尾,双方家人见面,悲剧以平和的方式被展示,母亲的恸哭似乎在意料当中。我们很难相信,她是真的被穷人家的遭遇所打动,但是,出于善意,也许她是有所触动。再不然,没长进的儿子还下了车,这么微不足道的举动,他居然要熬完一部电影才能完成,足可见内心承压之不堪。只是,等待他们的真正结局,无从得知。或者在导演看来,其实也不重要了。

不是么,这样的事情,不只在罗马尼亚,哪天不在搬演。富人跟穷人,好牌对坏牌。中产对中产,正牌对套牌。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只要事情不发生在他们的身上,我想,光有预判和设想是远远不够的。

 

展览

《留涟——皮皮洛蒂·瑞斯特个展》  用艺术连结社区生活

瑞士著名女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将自己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留涟》 献给了时代美术馆。皮皮洛蒂目前生活在美国洛杉矶,今年52岁。她擅长将感官画面、音乐以及文字融合到一起,创作出一些令人着迷的装置作品。2012年初,皮皮洛蒂来到了时代美术馆,当即被美术馆与居民小区深度结合的形式所吸引—时代美术馆由库哈斯设计,位于广州地铁黄边站时代玫瑰园19层居民楼的顶楼。她希望为这个空间和附近社区居民创作全新的作品。

为此,她与助手们特意提前一个月来广州布展,虽然第二天就开始发烧,她却仍然坚持工作,为观众呈现了最美好的艺术。哪怕这时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了—她曾两度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还曾被授予普瑞米欧杰出成就奖、胡安·米罗奖等。

9月14日展览《留涟》开幕当天,皮皮洛蒂很兴奋,她用红色唇膏在嘴角两边分别涂抹三道红色,像一只兔子,充满童趣。她说自己爱穿花裙不爱穿内裤,反对性器官受束缚。这种思想在她的作品Cape Cod Chandelier(鳕鱼角水晶灯)就能体现出来。迈入时代美术馆一楼大堂,一个用无数内裤组成的吊灯悬挂于上空,皮皮洛蒂特别创作的影像投影到吊灯上,给观众带来奇幻的感觉。这些内裤全部来自皮皮洛蒂的朋友和家人。“中国人习惯把内裤挂在阳台上,而在西方这却是禁忌。我利用这一点文化差异创作了这个作品。”皮皮洛蒂说。

展厅的另一翼,皮皮洛蒂用自己在广州期间收集来的鱼线、玻璃球、镜片等物体创作出一件优美的装置作品 《放松你的眼球》。一米高的白色案台上,摆放着各种大小的玻璃球,一条干枯的树枝横亘在半空中。透过玻璃球,你依稀能见到窗外的车水马龙以及远方的山和高楼,感受到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除了内裤吊灯、玻璃球外,《留涟》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她为主展厅量身定做的大型视频装置作品《拈花》。13部投影组成的超大屏幕横跨百米长的展厅,影像中没有明确的叙事,皮皮洛蒂通过舌头亲吻水、手指抚摸花朵、叶子在微风中微微颤动几个镜头,模拟生命中的脉动和韵律,表现人类如何与更加细腻的大自然接触。结合红、蓝、紫、玫瑰红等色彩,视觉效果强烈,将整个展厅化身成一个梦幻的作品,表达出万物有灵的感觉。皮皮洛蒂特意没有在作品前安排椅子或沙发,她想让观众“在里面随意走动、跳动,在行进中欣赏这件作品”。艺术家的意图很明显,当人类生活在人挤人的空间,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能感知的东西越来越受限制,她希望借这件视频装置中细腻的触觉来感知艺术,和周围的人好好感受这个世界。

策展人沈瑞筠表示,自从第一次在美国看到皮皮洛蒂的作品,她就很喜欢,“她用一种儿童般的好奇,未经污染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例如,内裤、碟子、泡泡、花瓶、废弃的包装盒,在她眼里都可以有一个新的生命和无限可能。”而在皮皮洛蒂的助手眼里,“她像个大孩子,总是很快乐地创作,把快乐传染给观众。”艺术无国界,也不分贵贱,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便是好的艺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