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潘师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潘承洞先生,厚厚的眼镜,高高的个子。风靡一时的《哥德巴赫猜想》多次提及的另外两位数学家之一从传说中走了出来。多年以后,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风格和领域,但遗憾的是,我再也无法聆听潘师的教诲和意见了。

责任编辑:朱力远

 

潘承洞在书房。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潘承洞先生,厚厚的眼镜,高高的个子。风靡一时的《哥德巴赫猜想》多次提及的另外两位数学家之一从传说中走了出来。多年以后,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风格和领域,但遗憾的是,我再也无法聆听潘师的教诲和意见了。

1

1978 年10 月初,考取山东大学的我第一次坐上火车,千里迢迢从南方来济南报到。几天后,数学系举行新生开学典礼,一位风度翩翩、满头银发的老教授上台讲话,他便是系主任张学铭教授。张先生讲了一番欢迎、鼓励的话后,忽然向我们推介起一位年轻数学家,讲他如何如何了得,说完以后便把他请了出来,与同学们见面,那正是潘承洞先生。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潘师,厚厚的眼镜(两千多度),高高的个子(一米八四)。当时我只有15岁,尚未发育成熟。如果站在他身边,应该会差一个脑袋。

那年潘师四十四岁,正值壮年。就在几个月前,潘师因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由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那也是我唯一一次聆听张学铭先生讲话,第二年他便调离母校,到我后来工作的浙江大学,在那里创建了控制理论专业。那次典礼有点奇怪,数学系有好几位名教授,有两位还是民国年代留美归来的,张先生为何要向同学们独独隆重地介绍潘师呢。后来我猜测,这不仅因为潘师成就突出,还因为那会儿张先生已知自己不久要南下,预见到潘师将会接任他的系主任和数学研究所所长职位。

说起潘师,那正是我报考以“文史哲”见长的山东大学的主要原因。我参加高考那年,徐迟发表了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说就像当年的毛选一样人人必读。记忆里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转载,那是在父亲任教的中学公厕里,一位老先生正在兴奋地捧读,他一边读一边讲给我听。

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翁是数学家陈景润,同时该文也多处提及另外两位数学家,让他们也出了大名,那便是王元和潘承洞。原本我就比较喜欢数学,文科出身的父亲又历经“反右”和“文革”磨难,觉得学理科会相对安全一些。读了这篇报告文学以后,我更坚定了数学作为自己未来专业和人生奋斗目标的信念。可是,陈景润和王元都是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那里不招收本科生,而潘承洞任教的山东大学每年会在浙江招收二十来名学生。因此,虽然我的总分超出山大的录取线不少,山大仍进入了我的视野。

可是对我来说,选择志愿的困难依然存在。那年山大数学系只在浙江招收两个专业的学生,即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每个专业各招两名,

并没有数学或计算数学专业。虽然如此,我依然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