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与责任,养育未来

60亿人的吃饭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出自《朱子家训》的格言,正以一种新的时尚运动在开展——“光盘行动”。

事实上,“光盘行动”体现的正是人类对食物的敬畏。人的生存根本取决于食物, 随着粮食需求上升、粮价波动以及日益恶劣的环境气候,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已成为全球食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攸关人类的未来。

为此《南方周末》“诚食派?杜邦脱口秀”第一期,特别邀请了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博士、蒙牛集团CSR总监吴福顺,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共同探讨食品行业如何“用科技与责任养育未来”的话题。

数据证实了粮食供给对人类的重要性。根据全球食品行业峰会的统计,美国每年产生超过1300亿美元的食品废弃物,而这一数量足以养活非洲的所有难民。2013年“海湾食品展”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七分之一人口仍处于饥饿之中,而世界各地每天被浪费的食物足够养活10亿饥饿人口。

为了应对当下的现状,目前的食品界开始提及新概念——食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扩大粮食供给,也包括提高食品的品质。这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是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复杂问题。

“粮食种植、加工不止要保证现在有收成,将来也要有收成,不止是现在不浪费,还要保证将来有一些方式,通过工业化来保证不浪费粮食,保证我们60亿人吃得好吃得健康。”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博士说。

按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的理解,食品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层面的概念——一个是“需要”,另一个是“限制”。

所谓“需要”就是满足能够有的吃,吃得好,还能够吃下去;“限制”通俗讲不能把子孙的饭都吃完了,也就是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总而言之食品可持续发展,即人口和环境之间相辅相成,“不止是现在走得好,将来也可以走得好”。

现实环境不容乐观。比如中国的黑土地,一些专家测算可能未来40到50年,中国最能产粮的北大仓就没有黑土地了,要知道形成一米黑土是什么概念?答案是需要4万年。这仅仅是威胁未来食品持续的冰山一角,水资源匮乏,特别是水质性的匮乏,造成吃得安全,吃得好的食品越来越少,而消费者浑然不觉,“只会对价格敏感,对包装敏感”。

蒙牛集团CSR总监吴福顺认为,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前面“一公里”与后面“一公里”解决的问题。所谓前面“一公里”,指的是水、土壤、空气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好的协调机构解决;后面“一公里”指的是,消费者需求多样的情况下,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或者着眼长远的企业,如何对相关的产品的设计,既满足消费者味蕾的需求,同时又保证是持续供给的。

食品界的“中国梦”

创新科技与社会责任,是食品可持续发展两个重要的维度。科技是食品创新的筹码,责任是食品可持续的灵魂。没有科技,责任无从履行。没有责任,科技很有可能成为人类的风险。

事实上,食品及其相关企业需要上述灵魂和筹码,才得以更好地服务于不断增加的人口。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将此归结为食品界的“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们食品界的中国梦是百姓吃的东西安全,吃得健康,他们享受了愉悦,同时又不会担心安全的问题。”

科技也可以为食品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比技术创新,还需要做更多针对消费者的科普工作。

李永敬指出,杜邦倡导包容性创新,跟蒙牛以及很多食品公司协力,同时跟政府机关、学校、社区一起做科普工作。“从中小学开始一直到社区,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会采取正确的行为,面对一个真实的食品行业现状,这样从根本上能够促进中国食品方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亦深有感触。以奶业生产者为例,比如生产者想“做好人养好牛产好奶”,生产者知道自己是好人,但是不知道怎么养好牛,需要把本领教给生产者,让其知道怎么做。“对现在的生产者来说,不管是养殖者还是种植者,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科技教育。”

蒙牛集团CSR总监吴福顺透露,蒙牛今年年初首开牧场主大学,目的就是教这些牧场主更好的养牛,及科学管理技能,同时带领他们签订牧场主社会责任守则,推动牧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蒙牛还联合协会、媒体等一道,持续开展牛奶的力量科普行动,用视频、微互动等非常有趣的形式,教大家识别牛奶误区,如何科学饮用牛奶。

朱毅指出,正因为过去在吃的方面美国人的食育教育做得不够好,所以让美国梦褪色不少。而现在中国的情况也颇为令人担忧。李永敬说,“现在中国2.6亿人有慢性疾病,肥胖症患者也越来越多,最令人困惑的是老百姓不知道吃什么是健康的。”

为了实现食品界的“中国梦”,杜邦公司试图在行业内做更多改变。

李永敬介绍,杜邦有4个核心价值观,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保护环境,杜邦在中国有四五十家厂,其内控标准比政府要求严格很多;第三方面是崇高的道德标准,“中国有3.2亿人从事食品工业,有五十万家食品公司。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办法,没有道德标准,没有一个很好的检查方法,挑战会是非常大的。”第四是尊重人。

正如李永敬所说,这四个价值观跟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很多方面就很容易做到了。

食品需要创新

科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科技创新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蒙牛集团CSR总监吴福顺举了一个例子:通过科学技术控制奶源。比如蒙牛新建数字化牧场内,“好人养好牛产好奶”,蒙牛就是用了多项新的技术——如,牛奶的指纹图谱保障好奶的产生,对于乳品行业来说,这是技术保障乳品安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简单来说,此技术通过对异常原奶的光谱数据进行筛选,能有效检测并监控预警异常原料奶,为保证产品质量设置防护线。

“用好的价值观,科学的管理,创新的技术,然后去跟伙伴们共同来做。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开始和下一步要强化努力的一方面。”蒙牛集团CSR总监吴福顺说。

杜邦李永敬博士指出,科技是靠实实在在一步步往前走,你做的东西不光100年以后有价值,最关键是今天、明天、后天有价值,所以科技一方面有前瞻性,另外一方面要有现实性。

李永敬举了一个例子,杜邦上海创新中心展示一大块人造牛肉,这一块牛肉是用大豆蛋白做的,但是口感跟真正的牛肉一模一样,根本不会感觉出差别来。

另外一个包容性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典型范例就是益生菌。“有益肠道健康的益生菌在人的肠道里与人体一块成长,多吃一点进去,身体就健康了。”李永敬说。“多一点革命者,少一点反对者。”

李永敬透露,杜邦跟蒙牛以及很多乳业公司合作,在过去五六年里,含益生菌的酸奶增长迅速,使老百姓受益,这是老百姓得到最直接的实惠,也是从业者所期望的结果。“我们的合作伙伴从科研单位,从食品企业再到我们,再到下面的制造企业,大家都觉得是很好的事情,这个行业不会陷入同质化竞争,消费者可以得到真正的好处。”

“一端是生产者(比如种植户、养殖户),一端是消费者,通过生产企业搭了中间桥梁,做科研的在里面添砖加瓦。两端越来越成熟之后,他们中间的桥梁也越来越稳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乐观地说道,“食品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在中国肯定是可以实现的。”

更激烈的食物革命

随着人口增长,依靠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将人们喂饱。科学家们正在发明各种各样的新方法来满足未来人类的饮食需要。气候变化和廉价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将意味着传统的食物供给系统无以维系,21世纪必将发生比上个世纪更加激烈的食物革命。

未来食品工业格局是什么样?

朱毅的看法是一部分要消除饥饿,消除营养不良。另外还要引领消费者,告诉消费者什么是最好的,不是一味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同时也要让消费者懂得理性、科学、健康地消费食品,并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度的平衡。

杜邦李永敬博士说,“未来食品的格局至少面临四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满足人类对食品的需求,因为人口在增长;第二个挑战是城市化,这些人到城市来吃什么;第三个挑战是人类老龄化对健康的需求;第四个挑战是食品安全。这四个挑战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直存在的。

虽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别高,但还有大部分人群面临着基础营养欠缺的问题。这靠什么实现?靠工业化。

李永敬为此呼吁产学研企业、政府、科研单位一起进行包容性创新,以科技推动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让中国人能够过上愉悦、健康、幸福的生活。

“食品工业日新月异,日新日益新,速度越来越快,选择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但是有一个选择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就是食品可持续发展。” 朱毅最后的总结再次提醒了我们食品行业未来所将面临的艰巨挑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