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大学“新常态”

大学“新常态”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大学本身的因素,也有众多大学之外的因素。要改变这样的“新常态”,需要大学内外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蔡军剑

教学在“研究型大学”中究竟应具何种地位,仍然充满歧见和误会。

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一篇“自白”,网上说是“惊动全中国”,或引申稍过。但周老师确有大功绩,就是提请大家关注一个已经存在较长时期的重要问题——大学,特别是所谓“研究型大学”之中,教学究竟应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大学里研究重于教书,是一个从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入的现象,由来已久(二十多年前,我便亲见美国某常春藤大学一位获得全校学生评价最优的老师没能拿到长俸,引起学生轰动。好在美国大学“人才流动”有常规可循,后来又有别的常春藤大学聘这位老师作了讲座教授),且已全球化。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汇,说是大学“新常态”,亦不为过。

此事由四川大学的老师来提出,也渊源有自。因为在国内的“研究型大学”之中,四川大学对教学的看重和鼓励,其实是走在前列的。学校专门开设了为教学型优秀教师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r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凝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