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也闹过“红卫兵”“义和拳”?

在这些组织和个人的影响下,华人青年的政治性组织诞生了,这个组织最初名取为“赤龙”,后来改成了那个时代最时髦的称呼——“红卫兵”。

责任编辑:刘小磊

旧金山“红卫兵”组织的游行。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1950年代,在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反共气氛笼罩下,美国华人社区的左翼力量沉寂,传统的华人社会也出现变化。一方面,部分土生华人上大学后离开了唐人街,慢慢融入主流社会,一些来自大中华地区的留学生在美国深造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大多成了专业人士。由于传统的商人精英忽视青年工作,导致尚留在唐人街的华人青年与老一辈形成代沟,唐人街日渐衰败,破破烂烂,冷冷清清。

另一方面,1965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移民法,之后,大量来自港台和东南亚的华人新移民来到美国,他们大多居住在唐人街,当中有不少是毫无技能、无所事事、不能融入主流的青少年。华人精英忽视他们,当地白人歧视他们,唐人街的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跟不上实际的需要。青春期的躁动,还有对现实的失望,只能通过破坏、斗殴来宣泄,而警察带有种族歧视偏见和成见的暴力执法,又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196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正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阶段,向马尔科姆·艾克斯领导的“黑豹党”主张武力抗暴的阶段转变。与此同时,抵制美国出兵越南的反战运动、以另类生活方式反抗传统文化的嬉皮士运动、呼吁性解放及男女平等的女权运动,在美国此起彼伏。受到这些抗议活动的影响,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也坐不住了。

196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一个少数族裔的成功故事”的文章,之后又出现大批同类文章,把亚裔美国人塑造成“模范少数族裔”,说亚裔美国人大都埋头苦干,不惹事、不闹事,安静温顺、机敏勤劳等等,但这种说法掩盖了亚裔群体的复杂性,因为亚裔美国人中既有事业成功的中产阶级,也有大量落魄失意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亚裔美国人,受到当时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极大影响,他们不满现状,视越南战争为美国反对亚洲人的种族主义战争。他们提出要为争取种族平等、社会正义和政治权利而团结起来并建立了“亚裔美国人政治联盟”等各种组织。

从青年互助社到“红卫兵”

1967年6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