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谁催生了抗日神剧这一“怪胎”?

为什么雷人情节普遍包裹在抗日的名义下?如果是都市情感剧,摸个胸根本不算什么,裹床单都可以;如果是神话剧或武侠剧,“手撕”也不一定显得夸张,为啥非得往抗日剧里塞?

(新华社/图)

“抗日+N”成为了抗日剧的普遍模式,郑晓龙导演的《红高粱》,凭空生出了个秦海璐,和周迅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妯娌斗;豆瓣2014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红色》,男主角徐天自带海量IQ点卡,本事大得太夸张,简直是住在弄堂里的“都敏俊”;再看看央视刚刚热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一上来闫妮和张博这对旧情人就没完没了的恩怨情仇……

“知道”(微信号:nz_zhidao)告诉你是谁催生了抗日神剧这一“怪胎”?

近日,抗日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雷人剧情,引发网络热议。

抗日神剧再一次进入观众视野,成为众矢之的。新华社撰文批判抗日神剧,详细罗列了抗日神剧的几种雷人模式:滥加低俗“荤腥”,比如《一起打鬼子》里的摸胸、摸裤裆;违背客观规律,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罔顾历史真实;青春偶像当道……直指抗日神剧的本质是收视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