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教育的癌细胞驳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教育观

没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管教出反社会人格的人。孩子的天性其实是渴望有边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曾莉蓉 杨昊

(向春/图)

没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管教出反社会人格的人。孩子的天性其实是渴望有边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这是对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演讲文章的反驳。该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不认识该文作者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对钱教授的学术研究也不了解。文中“钱教授”仅代表演讲辞中钱教授的观点。

独生子女有多可怕

第一遍读完钱教授这篇演讲辞,感觉此文对现实有一定观照,对中国教育弊病的有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若不细究,蛊惑力就这样产生了。读第二遍,是惊愕。读第三遍,看到了钱文背后的一套思维,释然。但不能一笑了之,事关教育,要多说几句。

先来概括一下这篇演讲辞的“中心思想”:我们面对的是一代地球有史以来从没出现过的“亚种”——独生子女。这个亚种可能完全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亚种”人。快乐教育、鼓励教育、素质教育是扯淡,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一再让步,它们使教育成为癌症。对付这些“亚种”孩子,就应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大棒,严格管教。

来看看这篇演讲辞的思维脉络:先抛出很多让人恐惧的“事实”,然后痛斥导致整个恶果的“行为”,最后给出自己救世主一般的唯一“良方”。

这种思维怎么如此熟悉?是的,从小老师教训我们——如果不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将来就会穷困潦倒。父母多这样“正义”地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关爱”我们。人一旦被恐惧震慑住,很容易就乖乖听话。这个思维模式相当好用。

我们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种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后来,终于对这种“必须考个好成绩”的思维模式有所反思和警觉。像我这样,没太多钱教授认为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应试能力”,不漂亮,不聪明,不勤奋,口拙手笨,不会讨好人,脾气也不算好,家境贫寒,竟然也可以幸福。于是不得不质疑,曾经老师们教训的那一套的真实性。于是对先让人恐惧,然后手挥大棒这一套思维变得敏感起来。

正是钱教授的这套思维模式触及了我的这个敏感点,让我想发出一些声音。

在演讲一开始,钱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论题:&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