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帽子的戴与摘:“德拜事件”始末

彼得·德拜是美籍荷兰裔著名科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50年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他被誉为“科学奇才”,在量子物理学、电化学、X射线分析、微波波谱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刘小磊

德拜(左)和普朗克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彼得·德拜(Peter J. W. Debye,1884-1966)是美籍荷兰裔著名科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50年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他被誉为“科学奇才”,在量子物理学、电化学、X射线分析、微波波谱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尽管出身贫寒,但天资聪慧,智力过人,在大学时代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被他的导师、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誉为自己“最大的发现”。作为科学家,德拜兴趣广泛、成果众多。分子偶极矩的单位“德拜”就以他命名。他利用更简单的方法推导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得到普朗克本人的首肯。他改进了爱因斯坦的比热理论,正确地预言了低温时的固体热容。

作为科学管理者,他担任过威廉皇帝学会物理研究所所长,德国物理学会会长,德国航空研究会理事等职,社会影响非常大。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还留在德国任职,不免让人产生怀疑。在纳粹处于巅峰的1940年,他移居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一直到去世。

“劣迹斑斑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2006年以前,尽管也有人对德拜在纳粹时期的表现略有微词,但总体上,德拜作为一名正直科学家的形象,并没有受到影响。2006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创刊于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时期(1940-1945),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自由荷兰》(Vrij Nederland)杂志,发表了荷兰作家里斯彭斯(Sybe Izaak Rispens)的一篇文章:《劣迹斑斑的诺贝尔奖得主》(Nobel Laureate with Dirty Hands)。这是从作者准备于一周后出版的《爱因斯坦在荷兰》(Einstein en Nederland)一书中摘出的一章,本意是为书做点广告。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一场所谓的“德拜事件”(Debye Affair)。

里斯彭斯将德拜描述为纳粹同情者,他的主要依据,是1938年12月德拜以德国物理学会主席的身份发给其犹太裔会员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德拜要求犹太裔会员辞职。信末还有“希特勒万岁”字样。对于德拜去美后与德国有关当局还联系一事,里斯彭斯做了一些揣测,认为德拜在纳粹德国快要蹂躏整个欧洲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