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校点兵】“还原真实的抗战,是对战争最好的纪念”

抗日战争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是对历史的亵渎。为什么会出现情节夸张化、娱乐化的抗战神剧?这种文化现象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历史?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守卫关口的中国士兵。 (罗伯特·卡帕/图)

抗战胜利70周年临近,屏幕之上,无处不在“打鬼子”。自电影《斗牛》走上银幕,日本演员冢越博隆就成了“鬼子专业户”,备受中国观众“憎恶”。

许多抗日剧中的主人公都身怀绝技。手撕鬼子、气功打鬼子、用手榴弹炸下天空中盘旋的飞机……直到2015年春天,《一起打鬼子》的女演员从裤裆中摸出了手雷。自此,抗日神剧彻底走向恶俗。

抗日战争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是对历史的亵渎。为什么会出现情节夸张化、娱乐化的抗战神剧?这种文化现象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历史?

消灭一个“鬼子”有多难

“抗战中,中国军队受伤最多的部位是哪?”

多年前,一位黄埔老将军告诉笔者,“是在脚后跟。”战场上,中国士兵卧倒时倘若不小心把脚后跟“翘出来”,抓住这瞬间,日本士兵会趁机射伤中国军人。

“打鬼子”,远没有神剧渲染的那么容易,否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何至于血战14年?中国何至于付出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包括380余万军人?

抗战初期,不少国民党参战部队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这同日军甲种师团比存在优势,人数比是2∶1,火炮比大约是3∶1。按理说,3个师(一个军的编制)也可以对付日军1个师团。然而,打起来却往往是10个国民党德式装备师,才能敌得过日军1个甲种师。恰恰相反,日军一个大队往往可以对付国民党军一个师。

两军的差距,远不是武器装备造成,更多的是训练水平、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