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民族与故乡 两位彝族学者眼中的凉山
近年来,凉山彝族地区一再进入公共视野。一篇《史上最悲伤作文》令无数人潸然泪下。它的后面,是凉山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冯翔 实习生 潘章帅
近年来,凉山彝族地区一再进入公共视野。一篇《史上最悲伤作文》令无数人潸然泪下。它的后面,是凉山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凉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面临怎样的现状?它的出路在哪里?国家、社会对民族地区的帮扶应当如何着力?南方周末记者远赴四川,对该地区进行广泛探访,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凉山。
凉山的地理和人口
四川凉山很有意思。
它是封闭的、独立的地理单元,金沙江绕了凉山一圈,三面和金沙江接壤,上面是一条大渡河。一江一河,把凉山和周围隔开了;然后周边全是大山大河。
所以,凉山彝族人的文化保持是最完整的。1950年代解放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修宜宾到西昌的公路。凉山从此打破了封闭。
目前整个凉山州大概五百万人口,彝族占一半。到外面去打工的大概有八九十万到一百万,至少一半吧,大概五十万左右的彝族人在外面打工,占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彝族外流人口,我认为2005年是一个分界线。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企业招不到工人,西部这些山区少数民族开始就成批地出去就业。
唱歌,彝族年轻人的生存之道
为什么凉山有那么多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