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化古国做一件真正美好的事斯文·赫定与早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选的提名
对于习惯把诺贝尔奖看作世界文学最高标尺的人来说,拉格洛夫信中举出的颁奖理由也许令人失望,但这也最好地解释了赫定把诺贝尔奖推向中国的纯朴动机,那就是,为这个他所敬仰的文明古国做一件“真是美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朱又可
两位汉学家的意见
从诺贝尔奖公开的提名档案来看,最早试图将文学奖推向中国的圈内人士,当属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无疑。身居瑞典学院院士之位近四十载,赫定总共只提名过五人,而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连续三年的提名都和中国有关:1938年赫定和其他三名瑞典学院院士一起,提名了以“中国题材”最后获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紧接着的1939年,赫定独自提名胡适为候选人,此后的1940年,他又和赛珍珠一起提名林语堂。
赫定提名中国作家的念头,早在1920年代已经产生。为此,他首先咨询的是德国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卫礼贤(Richard Wilhelm)。赫定和卫礼贤1923年底在北京结识,此时的卫礼贤尚在北京德国公使馆内任职。对精通汉语、在中国政界文化界结交广泛的卫礼贤,赫定很为器重,北京一别之后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1924年11月中旬,在给卫礼贤回德后的第一封信里,赫定便谈及了提名中国作家的设想,此时也正是瑞典学院确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我们曾赠予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自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里还有没有可考虑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还是说那里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衰落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这样。(1924年11月12日,本文中赫定与卫礼贤信均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卫礼贤遗稿档案)
对赫定的这一想法,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卫礼贤自然兴奋异常,两周后他便给赫定写去一封长信,在重点推荐梁启超的同时,又把胡适和徐志摩作为候补人选,并且表示自己可以翻译他们的作品。
我认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位中国作家的想法非常出色。这将必然在文化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学都有涉猎的学者型作家,则现代人文领域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应被考虑。……梁启超现在致力于保护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以使得这些精华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下得以拯救,但不是用僵死的保守主义,而是以严格的学术精神。他也是中国新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因此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假如他能被作为人选考虑,则我可以和他接触,并遴选、翻译他的作品。除他之外还有几位年轻一些的人选:1.胡适,哲学家、改革家,很激进,尽管年轻,却具有惊人的学识,而且充满激情。2.徐志摩,年轻的白话诗人,萧伯纳和泰戈尔的学生。这两位的作品我也可以翻译。但我倾向于梁启超,因为他更具代表性。(1924年11月29日)
赫定在瑞典学院朗读了卫礼贤的这封来信,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也全都在场。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赫定的建议虽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这一年的圣诞之夜,赫定提笔给卫礼贤写信,告知同仁们的反应。
……有人建议(许克和诺里),让我非正式地和你接触,暂时、谨慎地深入这个问题。也有人问:假如有六七个名字被推荐的话,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谁是他们中间最为出色的呢?
首先可以考虑的是文学作者,也就是依据想象力创作者,其次是那些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的作者,或者哲学家。莫姆森和倭铿都得到了诺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