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亿“放水”真相与央行的新工具箱

7万亿货币大“放水”只是空想,央行正在试验一套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倒是真的。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新政,根子是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变了,过去多年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而造成的被动发行正在变少。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央行希望通过建立“利率走廊”,来为利率浮动设立上限与下限。图为南京一家银行打出的理财广告,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大的利率浮动空间。 (CFP/图)

7万亿货币大“放水”只是空想,央行正在试验一套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倒是真的。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新政,根子是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变了,过去多年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而造成的被动发行正在变少。

7万亿“放水”真相

“打造再贷款工具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一步,即使此次再贷款范围的扩大,可能被冠以‘中国式QE’的称谓。”

2015年10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将此前在山东、广东试行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推广到上海、天津等11个省份,这意味着试点省份内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将其部分贷款按照央行内部评级标准,作为抵押品向央行申请再贷款。

再贷款“新政”一出便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许多人将其与之前放松存贷比标准的政策一起称为“中国版QE”,并认为此举将释放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这一数据估算来自100万亿人民币存款基数加上信贷资产抵押所释放的存贷比指标限额。

受此刺激,疲软已久的A股应声上涨。

但这一激进猜测随即遭到了来自央行的反驳: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其后的政策解读中表示,政策试点的扩大是在原有再贷款机制基础上,针对地方金融机构合格质押品不足的“结构调整”而非总量“放水”;同时强调扩大合格质押品范围只是金融市场流动性增加的“必要条件”,地方金融机构并非因此而“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

与此同时,国内外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前期试点额度仅为二十多亿元,同时信贷市场流动性扩大的关键不在于“额度指标”,而在于“银行意愿”:在当下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且缺乏扩大信贷规模意愿的情况下,试点规模扩大带来的流动性增加规模“乐观估计”也仅为500亿元左右,远未达到所谓万亿水平。

市场研究机构们普遍预测,在货币政策倾向宽松和外汇占款下降的背景下,近期央行仍将通过降准和降息这样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