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的米兰世博T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总裁秦玉峰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整个中医药行业带来的震动和启发,“只是个开始”。

当屠呦呦用青蒿素重新定义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挽救众多疾苦生命,并在多年后以诺贝尔奖得主身份获世人瞩目的时候,东阿阿胶的研究人员也似乎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一些类似的机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总裁秦玉峰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中医药的一个开始。”

在过去七年中,印尼中医师通过对收集的病例开展临床研究,逐步发现了复方阿胶浆辅助治疗登革热的有效性,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并稳定患者的血细胞比容,有效防止患者出现休克或出血等危重因素出现,大大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目前,复方阿胶浆已成为印尼辅助治疗登革热的首个特效中成药。

在饱受争议的中医中药的科学性问题上,东阿阿胶走出了坚实的步伐。经典的双盲临床试验已经可以证明复方阿胶浆的药效,东阿阿胶也借此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标准,走向了世界舞台。

中医药博大精深,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健康福祉。1915年,山东阿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名扬世界。时隔100年后,2015年东阿阿胶再次登上了世博会的舞台。9月16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拉开帷幕,以东阿阿胶为代表的八家山东知名企业走进米兰世博会,并获得“世博百年品牌企业”荣誉。

100年后,多少朝代兴衰更替,唯有技艺流芳百年。世博会上,从手工作坊里成长的、在东阿阿胶工作了超过40年的秦玉峰说,走进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只是东阿阿胶“中国梦”的一小步,“我们正在以全球的视野、世界的眼光来布局东阿阿胶,要使我们的产品快速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健康。”

古井与手艺成就地道阿胶

在距离意大利米兰万里之外的东阿阿胶城内,一口常年密封的古井,是炼制上品阿胶专用的地下水。每年的冬至子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秦玉峰都会来到这里,在盛大的取水仪式中,亲自从这口井里汲出中医经典中所称的“天下至阴之水”,用于炼制九朝贡胶。

据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东阿地下水富含锶/镁/锌等二十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比重略高于一般水,达1.0038,也就是说,一升地下水要比普通水重3.8克,这样的水在炼制阿胶时驴皮中的杂质易于分离,炼制的阿胶质地纯粹,有助药效发散,易于吸收。

秦玉峰曾经需要在这里,和师父一起等待每个冬天的到来。

当他还是一个学徒时,他跟从师父学习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切胶、晾胶、擦胶全套制胶技法。一套技法下来,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一年。随后他跟师父一起把收购回来的驴皮浸泡到泡皮池中,待到驴皮浸软之后放进简易洗皮机中搅拌洗净,然后手工将驴皮上的驴毛刮净,再小心翼翼地将其晾干。之后,师父带领他们将驴皮用铡刀铡成10到12公分的一个个小方块,收藏起来,等待冬天。

而如今几乎每一环节的工艺都在飞速演进,并写入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年仅17岁的秦玉峰到东阿阿胶当学徒时,师从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钻研阿胶传统炼制技艺。这家国营阿胶厂,在197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EH-4型蒸球化皮机,比常压化皮提高工效31.5倍,对于东阿阿胶人,这台自制的机械开辟了阿胶生产的新纪元。

如今,阿胶原粉等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在日本,经日本厚生省指定的权威检测,包括农残、兽药残留、重金属、二氧化硫等842个项目检测均为零检出。现时东阿阿胶生产经营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10个国家和地区。最近三五年,东阿阿胶产品在香港的销售以每年35%至40%的速度增长。

飞入寻常“百姓”家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现代化流水生产线的出现,就意味着昔时王谢堂前燕,将要走向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今时今日的东阿阿胶,“寻常的百姓家”甚至不囿于中国的一处一地,而是整个“地球村”。

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经贸活动签约仪式上,为了布局整个阿胶产业链,秦玉峰和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澳大利亚肉业集团分别进行了签约。同时,东阿阿胶已经计划在澳大利亚购买1345平方公里牧场和一个国际标准的屠宰场。在埃及、秘鲁、墨西哥,东阿阿胶都进行了定点采购,并正在布局非洲、中亚市场。

除了原料上的海外频繁“落子”,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绿色健康越来越重视,不少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中医药和阿胶产品,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亚洲市场需求带动了中国中药进出口额不断增长。

产量需求持续扩大,秦玉峰却仍旧执著“不开分厂”的理念。在东阿阿胶的厂区里,“厚道、地道、传承、创新”八个字被他称作东阿阿胶的DNA。“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水质条件下被成就,阿胶的名也是因此而获得。“这就是道地性,要保持最好的。所以说我们到现在没有分厂,从不往外生产。我们像法国红酒一样,有地域概念,要保持道地。”秦玉峰说。

在工艺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更显得宝贵;传统也从未限制阿胶的想象力。

“互联网+”带给东阿阿胶很多启发,秦玉峰把这一系列想法以及产品叫做“阿胶+”——如果把阿胶块看作初级产品,是药材的话,那么复方阿胶浆、桃花姬、真颜小分子阿胶这样的产品才是终端产品。产品的深度开发被摆上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我们出去就不能卖原料。好比一个矿场,你卖矿石不行,要卖终端产品,这是我们的原则。”

于是在传统的维度上,2009年冬至,东阿阿胶恢复了中断百余年的阿胶极品——“九朝贡胶”的生产。“九朝贡胶”要用传统的“九九炼胶法”纯手工打造——泡皮、刮毛、搓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等工艺,历时九天九夜熬制方才完成炼胶环节,再经过切胶、晾胶、翻胶、擦胶直至包装等七七四十九天晾晒,合计九十九道工序才能制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亲自参与到这个向传统技艺致敬的生产流程中。

在适应现代生活的维度上,秦玉峰则把桃花姬阿胶糕当成了他的“小女儿”。便携的包装与年轻时尚的桃花姬阿胶糕,使得其推出后便成为深得北上广等都市白领喜爱的保健食品。有诗云,杨贵妃“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其中“暗服”的便是“阿胶一碗,芝麻一盏”,这也恰是桃花姬阿胶糕的做法。

2014年10月,东阿阿胶新品类——真颜小分子阿胶正式上市。秦玉峰坦言,小分子阿胶更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其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方便携带、易服用,是养出女人好气色的养颜佳品,是古老阿胶和现代生活的完美对接。

从明年开始,东阿阿胶还将启动自己的“金屋藏‘胶’”计划——将阿胶代客户储存在仓库中,待到一定年份后取出,以获得陈年阿胶的更佳效果。在创新的大潮下,传统的阿胶企业或许将做起“阿胶”期货生意,而有幸使用阿胶的人们则将有机会感受到道地的陈年阿胶带来的功效。

“熬好的阿胶”、“配好的阿胶”、“存好的阿胶”……一道成为了“阿胶+”路径的坚实奠基。有时候秦玉峰会坐在办公室思考,如果出现了阿胶+铁、钙、维生素,会不会出现另一个庞大的市场?互联网带来了之前难以想象的跨界机会与可能,这个行业的领军人,非遗的传承人,也在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行动框架,与创新拥抱,将阿胶与世界连接起来。

“这只是个开始”

怎样让传统融入现代、融入新的世界,在东阿阿胶身上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样本。

走在“之”字形的阿胶科技园的参观道上,移步换景的有心设计像阿胶工艺一样被用心雕琢。在能看到的景观湖内,清澈的湖水居然都来自厂房内炼胶用水的循环利用。不远处的楼房顶上,则是已能满足全厂60%用电的光伏太阳能板。迈步国际,打造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环保建筑在修建之中。

这已经不仅仅是阿胶的机会,更是整个中药行业的机会。秦玉峰将这概括为“中药从实践中来,到经典中去”。“这个实践是从体验中来,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与病魔抗争过程当中,逐步产生出来、从体验中来。屠呦呦这次也是受中药古方的启发,先怎么煎汁,之后怎么敷制有效,中药都是这样建立出来的。”在企业的研发方向上,秦玉峰指出,东阿阿胶也将率先推行在中药当中筛选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作为未来医药开发的方向。

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优质、足量的驴皮供应成为一切的源头。为了在阿胶这个传统的产品生产中打造更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东阿阿胶动员农户养驴,“把驴当成药材养”,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驴闭环”。

经过近年来价格拉抬,驴皮、驴肉的价格都已经上涨,养驴“有利可图”,年综合收益率在15%—20%之间。去年年底,秦玉峰来到中国北方最大的毛驴交易集散地——赤峰市巴林左旗,投资建设一个万头规模的毛驴药材养殖示范基地,此举被认为是东阿阿胶“资本养驴”实验的开端,其目的是“吸引资本进入、实现规模化养殖树立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本”。

除了“资本养驴”,发展生态产业链条是东阿阿胶下一个重点。毛驴不仅是药材,更是一种旅游文化资源。东阿阿胶于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将在黑驴养殖中心基础上建立黑毛驴乐园,提供旅游资源之余还能传播科普知识,实现顾客变游客、游客变顾客。

在参差不齐的行业现状面前,中医药的鉴别和检验难度凸显,很多消费者还被假冒伪劣产品困惑着。

东阿阿胶从每一头毛驴的DNA开始,从原料的种子开始贯彻他们的管理标准,引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接下来的工作中,东阿阿胶将会利用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把成果向全行业分享。秦玉峰说,“今年我们工程中心有一些成果就要验收,验收同时也是向行业公开的时机。我们把我们的内控标准、行业管理、工艺控制、原料的控制、产品控制都向行业分享。原来没有成立工程中心以前,这是自己的优势,现在我们要把企业优势变成行业优势,保护整个行业,不出现大风险。”

秦玉峰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整个中医药行业带来的震动和启发“只是个开始”。

在群星闪耀的米兰世博会舞台上,阿胶创新的药效、现代化的研发、国际市场的勃发、传统文化的光大,或许也“只是个开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