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者付费”:天经地义,却从未被重视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

水价提高,是否生活成本或者生产成本就提高了,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或者说是一个伪命题。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杨凯奇

马中 (东方IC/图)

锋面

中国环保大时代的宏大开创,离不开一个个微观个体的身影。一项影响全国的政策大计,来自环保部一名司长、处长的彻夜加班;一份上达天听的决策报告,来自一位环境院长的四处奔波;一场震动全球的环境投资,来自一名企业家的运筹帷幄。

我们将推出“锋面”对话栏目系列报道,倾听这些环保大腕的发言。其言灼灼,其理凿凿,他们的声音无疑代表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见解。

环境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中国现在应当先定规矩、政策,包括税和价格。没有这些规矩的话,市场是建立不起来的。

“污染者付费”原则,本身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一些研究机构及研究者普遍担心就是污染者承受能力。

环境税是一种行为税,并不是所得税,并不是以获得财政收入为最高目标的,而是以行为改变为最高目标。现在的税、费设计,费率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所以也就没有达到减少污染的目标。

水价提高,是否生活成本或者生产成本就提高了,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或者说是一个伪命题。

2015年10月22日,伦敦证券交易所。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等值10亿美元绿色债券成功上市,这也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被看作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的重要成果之一。

与其他债券相区分,绿色债券,其募集资金将被用于环保相关的绿色项目,覆盖清洁能源、城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由于其风险小、回报相对稳定,在债券市场中受到投资者青睐。

绿色债券,亦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环境政策,一种是命令型政策,例如达标排放标准,另一种即是环境经济政策。除了绿色债券等金融手段外,环境经济政策还包括税收手段、收费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等,这些都与市场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决策部门反复强调,要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要发挥经济政策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事实上迄今为止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是非常有限的。”马中说。

马中是国内最早从事环境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