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心理学,更像“洗脑”? “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者津巴多的“改邪归正”

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人性之恶。时隔45年,他似乎站在了当年的反面:不再强调邪恶,而是试图唤醒人们“内心的英雄”。然而在一些心理学爱好者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洗脑”。

责任编辑:朱晓佳

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人性之恶。

时隔45年,他似乎站在了当年的反面:不再强调邪恶,而是试图唤醒人们“内心的英雄”。

然而在一些心理学爱好者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洗脑”。

津巴多今年已经83岁,他相信积极心理学的浪潮会让全世界的心理学变得更好。(南方周末记者 赵程晖/图)

83岁的菲利普·津巴多走上北大讲台,伴着拉丁歌《邪路》摇摆。

全场两千多名观众愣住了,因为他们来听的是一场心理学讲座。片刻后,观众们受到感染,也跟着节奏鼓掌欢呼。

心理学家津巴多,曾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被中国媒体称为“当代的弗洛伊德”。2016年4月12日,津巴多首次访问中国大陆,在北大百年讲堂进行了一场讲座。

津巴多最为闻名于世的,是他在1971年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在斯坦福大学一处地下室中虚拟的监狱,短短六天中激发了参与者令人难以置信的邪恶人性。而在45年后,津巴多带来中国的却是“英雄想象项目”,他似乎站在了当年的反面:不再向人揭示邪恶,而是试图让人们呼唤自己内心的英雄。

很多环境和监狱不相上下

1971年暑期,津巴多招募了2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实验。学生们扮演狱警和囚犯,体验真实监狱生活。津巴多则全程监控实验进程。

所有人很快进入角色。做“狱警”的学生戴上墨镜握着警棍,变得脏话连篇,粗暴好斗。做“囚犯”的则被剥夺姓名,以数字代号相称。

第一晚,“狱警”让“囚犯”们站成一排报数。4325号因为报不出号码,被罚交替做俯卧撑和跳跃运动。8612号因为看不惯,发表意见被关小黑屋。从小黑屋出来后,8612号又被“狱警”要求把床上的被褥叠了拆、拆了叠。“囚犯”们似乎迅速被驯服了。当晚,在给亲友写信时,有个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