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2.0

一个世纪前,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震惊了整个世界,但他的理论从未获得任何科学验证。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

责任编辑:朱力远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参透这一睡眠中独有的“思考方式”。(环球科学供图/图)

我们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做梦,但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梦有什么作用,科学家一直知之甚少,直到最近才有了一些进展。一个世纪前,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震惊了整个世界,但他的理论从未获得任何科学验证。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

乍一看,梦境像是一系列不按常理出牌的混乱内容,它的构成无序,主题也出人意料。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参透这一睡眠中独有的思考方式,然而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梦时常违背逻辑,而且似乎被紧锁在做梦者的脑中,做梦者也无法实时将内容告知外界(所谓的“清醒梦”除外,我们将在稍后谈到它)。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系列测量手段,希望了解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的运作方式。通过多导睡眠图、脑电图及利用传感器完成的眼动、肌肉紧张度、心率、呼吸量等生理学测量,科学家在五十多年前就知道睡眠包括两个阶段,分别被称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sleep)。人们普遍认为我们仅仅在快速眼动睡眠的阶段做梦,但其实在慢波睡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里也有梦境。

梦的线索

尽管测量手段如此丰富,它们还是不足以了解做梦者的主观体验。换句话说,梦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科学家结合了多种手段才开始慢慢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开始意识到梦其实具有多种功能。

最简单也最古老的办法,是等做梦者醒来,请他讲述自己的梦。这种方法最大的困难是要在梦境记忆消失前迅速采集记忆。研究人员曾使用“梦境记录本”让做梦者写下或画下他还记得的内容,而今天,做梦者则更多地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语音来记录他们的梦境。

有人建立了“梦境银行”来储存这类梦境记录,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威廉·多姆霍夫(William Domhoff)创立的DreamBank就是其一。这一银行存储了两万多个梦,按照来源分类,例如其中一个文件夹包括了某一天在旧金山一个学校收集的120个小学生的梦;另外一个则包括了一位叫做芭芭拉的女士30年间所做的四千多个梦,等等。

科学家对这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些梦具有一些共性。他们发现,梦中的负面情绪(恐惧、愤怒、羞耻)的总量是正面情绪(喜悦、幸福、快乐)的两倍。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性的内容在梦中很罕见:只占成年男性梦境的2%,女性梦境的0.5%。

梦的采集是一种强大的手段,但它的效果会因每个人回忆自身梦境的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记住梦境的能力在女性和有创造思维的人中一般较强,通过训练也可以提升这一能力。另外,如果突然叫醒沉睡的人并立即记录其记忆,采集的成果会更丰硕。

然而,由于存在遗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