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者,就是我的“梦”俞可平教授答问录

现在国家要放权,社会中就得有合格的组织接这个权,不能出现管理真空。然而,现在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组织太少了。为什么少?对社会组织,过去长期是不信任的。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陈丽君

编者按:2016年6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智库报告厅发表了题为《政府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演讲。本版文字根据俞可平教授演讲及答问整理,经俞教授审定,有部分删改。

现在国家要放权,社会中就得有合格的组织接这个权,不能出现管理真空。然而,现在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组织太少了。为什么少?对社会组织,过去长期是不信任的。

治理三核心要素

问题一:我们做财经报道经常会接触到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这涉及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的创新过程,比如最近深圳万科的治理权的争斗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请问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家治理结构和政府治理结构有什么关系?有何相同和不同?

俞可平:这个问题最好让经济学家来回答,公司治理很专业,治理的理论和概念最初不是由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引进的,是经济学家引进的。“治理”出现的时候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但是在经济学领域里很早就把它翻译成“公司治理”,我们觉得这个应当是翻译得最好的。

至于有哪些不同点和共同点,我觉得首先有三点共同的地方,无论公司治理或国家治理,都应当有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治理主体的素质。在企业里面是管理层,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的层面,这是决策层的素质。

第二,治理现代化有一个基础是一样的,即标准化。企业治理里面标准化是很清楚的。现在反过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里面,标准化的概念几乎没有人提。事实上所有现代化的一个基础就是标准化。

第三,治理一定要把事权划分清楚,谁的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