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耕地:三年探路路未明湖南试验田再“续命”

“由于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试点工作的效果目前还难以全面显现,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才会有个规律性的结论。”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王倩 赵雅

一名农民在“万亩示范片”里翻耕。三年试点,农民并不适应官方规定的治理模式。(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图)

作为唯一一个由两部委批复的国家级试点,长株潭试验田关乎中国上亿亩受污染耕地治理的走向。然而三年来,技术存争议,基层有怨言,效果仍未评估。

“由于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试点工作的效果目前还难以全面显现,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才会有个规律性的结论。”

2016年7月上旬,湘江流域正值早稻收获时节。湘乡市东郊乡旺兴村农民王长泉在地里翻耕,预备几天后播种晚稻。东郊乡地势平坦,10790亩稻田青黄交错,在烈日下呈现一派平常的农忙景象。

只有藏在田间的一溜“万亩示范片”标牌宣告此处农田与众不同:

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镉大米”风波席卷后,2014年4月,湖南省启动长株潭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作为唯一一个由农业部、财政部批复的国家级试点,其成败关乎中国上亿亩受污染耕地治理的走向。

2016年,湖南长株潭试点步入第三个年头,因一直保持低调,成效如何外界难窥究竟。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进展或不如预期。有农业部官员视察后,甚至希望缩小试点范围。5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正式提出延期,为试点“续命”。

“由于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试点工作的效果目前还难以全面显现,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才会有个规律性的结论。”7月13日,设立在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的长株潭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试点办”)答复南方周末记者,当前,该办正在配合农业部效果评价专家团队对试点工作进行三年阶段性总结评估,“待2016年的土壤和农产品数据出来后,最早要到年底才会有个初步的结果”。

三年试点,成效难维持?

全国耕地重金属治理盯着湖南,而湖南耕地治理盯着湘乡万亩示范片。湘乡共有77万亩农田。2014年湖南开始试点,第一件事是对耕地土壤质量进行检测,每150亩耕地设一个检测点。根据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土壤中镉含量不应超过0.3mg/kg。据当地一名官员介绍,湘乡有35万亩耕地合格,42万亩耕地存在不同程度超标。

42万亩超标耕地中的14万亩被纳入了湖南试点。试点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同实行分区治理,分区关注两个指标:稻米镉含量和土壤镉含量。

我国稻米镉含量限值为0.2mg/kg,有专家批评标准过严,日本限值为0.4mg/kg。湖南试点将稻米镉含量在0.2-0.4mg/kg之间的耕地列为达标生产区,是“VIP+n”技术的主战场。“VIP+n”是湖南试点主推的组合技术,湖南相信这一技术能有效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降低稻米中镉的累积,在酸性中轻度镉污染的稻田中种出安全的大米。

对于稻米镉含量超过0.4mg/kg的耕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