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共怎么学习讲故事

“现在的舆论引导,越来越多使用个体叙事、人性叙事和平等叙事来重新建构。”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曾制作了《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短片的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了单曲MV《十三五之歌》,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热点。(MV截图/图)

“现在的舆论引导,越来越多使用个体叙事、人性叙事和平等叙事来重新建构。”

“所有舆论引导的努力,最后都要归结到价值认同。”

1987年,《人民日报》记者祝华新去北京大学采访,一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跟他埋怨,学生读书兴趣变化太快,“想亦步亦趋也力不从心”。但大学生们告诉他,“教思想政治的老师如果不能跟我们知识同构……就难以再深入到思想的其他层面。”这成为日后他观念的一部分:宣传部门要跟人们知识同构、情感共振。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倾盆。次日凌晨4点,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发出宣告自己诞生的第一条微博:“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成了当日热帖。它原本定于4天之后问世,在祝华新看来,这个“早产四天,活得很好”的微博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6年8月22日,在人民日报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深圳发布了《中国媒体融合传播影响力榜》,把政论微视频《习近平用典》、山西书记市长真人秀《人说山西好风光》、微信公众号“侠客岛”“长安剑”等影响较大的舆论引导案例列为经典。也把反映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把600岁故宫打造成新“网红”的产品和电影视为官方政治传播的学习对象。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特别就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而祝华新希望能通过这份榜单,向各地传统媒体老总和各地宣传部门、党政新媒体分享舆论引导的鲜活案例,促进不同群体相互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无论技术、生活方式还是话语都在急速更新的时代。

个体叙事

“我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一个男低音问。钢琴声响起,画面中出现一个背影、曙光初露的海滩、未熄的篝火……这不是流行歌曲MV,而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公益广告——《我是谁》。

这段1分钟的短片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传得很广。短片里,大学生、清洁工、医生、交警、村官等普通人悉数登场:“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比起以往慷慨激昂的党员教育片,它被包装得像商业广告。而拍摄地上海——中共建党初期的根据地,则被不动声色地包进影像里。

《我是谁》被选入了此次媒体融合榜单的十五佳融合传播作品中,人民网舆情中心对它的评价是:“一改传统的宏大叙事……为‘互联网+’时代党政机关的形象宣传提供了借鉴的典范。”

类似的公益广告随着不同的时间节点“抢滩登陆”。8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