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建设监控体系一样建设公民维权机制

■公民巡视


“金税工程”、“金财工程”这两根网线,展示了国家的监控体系和公民的维权机制。有力的公民和强大的公民社会,可以推动国家像建设“金税工程”那样建设“金财工程”。


    据统计,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接近5万亿元。面对这样一个财政蛋糕,我想到了两根网线:一是“金税工程”,一是“金财工程”。“金税工程”是税务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征税进行监控管理的一套网络系统,我们不妨把它视为一根网线。5万亿税收进国库,“金税工程”功不可没。该工程始于1994年,由一个覆盖全国国税系统的网络和若干软件系统组成。推行该工程的好处之一是,税务部门可借此收集和积累纳税人的各项数据和大量信息,与工商、社保、卫生、药监、人行、财政等部门联网沟通,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税源监控体系。
    有意思的是,近来出现了与“金税工程”相对应的另一根网线——“金财工程”: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实行全过程实时在线动态监督。在这方面,上海起步较晚,却率先称之为“金财工程”。广东、四川、河南等省份虽然没有以“金财工程”为名,实际上已先行一步。比如在2004年,广东省人大财经委与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就已实现联网。这样,人大可以通过电脑来监控、查询政府每一笔支出的详细情况:从某个部门向财政厅提出财政支出申请到财政厅的初审、复审、批准、采购、支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即时查看。这表明,公民也可以通过“金财工程”这根网线,构建一个间接监督国家财政支出的网络系统。
    “金税工程”和“金财工程”有先有后,两者构成的并列格局耐人寻味。就性质而言,“金税工程”是国家针对纳税人的一套信息收集与监控体系,它既是国家对公权力的行使,也是国家管理社会、汲取财政资源能力的反映;而“金财工程”作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控方式,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形态出现的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它体现了公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从功能来看,国家依靠“金税工程”这根网线,极力壮大它的钱袋子,确保税收取之于民;公民则借助“金财工程”这根网线,盯住国家手里的钱袋子,使之成为“透明钱袋”,确保税收用之于民。
    目前,这两根网线似乎形成了一种双线并列之势,但其实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格局:由于国家在“金税工程”上投入了大量财政经费,“金税工程”的网络系统已覆盖各级税务机关,且系统强大、运作有效,而“金财工程”才刚刚在一些省市零星试点,相当弱小。
    从表面来看,这种极不平衡的格局属于技术性的,其根源在于因财政资金投入的悬殊而在网络系统、技术装备上差异巨大;但就深层而言,其非均衡性是政治性的,实质是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失衡:国家监控体系发展迅速、日益强势,公民维权机制则生长缓慢、相当孱弱。而国家制度建设的失衡不过是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力量不平衡的表现而已。因为,有力的公民和强大的公民社会才能推动公民维权机制的成长,支撑宪政民主的运作,使之成为切实制衡国家监控体系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只有在公民与社会的力量约束和宪政民主的制度规范之下,国家才能像建设“金税工程”那样建设“金财工程”,两根网线的建设也才能趋于平衡。
    由此来看,两根网线的均衡构建涉及双重平衡:国家监控体系和公民维权机制的制度均衡和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平衡。只有在这一双重平衡之中,数万亿的税收才能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鄢烈山 蔡军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