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防务新闻部记者)

防务新闻的价值不是鼓吹战争,而是呼吁和平。

于冬

于冬

南方周末防务新闻部记者

“防务新闻的价值不是鼓吹战争,而是呼吁和平。”           

故事:“与其被主角,不如当主角。”南方周末这篇关于香格里拉峰会的报道,精准阐释了中国军方的角色转换,被称为配得上“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期许。防务记者于冬和同事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你们做军事新闻报道,好像与南周的气质不符。”一片哗然中,2010年春天,南方周末开始探入这一敏感而神秘的领域。

多数时候,防务新闻不愁没有料,而是要揣摩“哪块云彩会下雨”,只能沿着“曲折路线战略”向前走。防务新闻犹如下矿挖煤,既要保证产量和质量,更要“安全生产”。

2014年8月14日上午,《中国军队大清房》刊发后,迅速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便陆续接到抗议的电话和邮件,不乏谩骂之辞,大多来自被清退房产的转业或退休干部家属,他们是“大清房”的利益受损者。

2012年底,于冬接到任务去中越边境采访,恰逢越南境内发生多起针对华人的事件,当时国内舆论一片愤怒。初到边境地区,他惊讶地发现,选题会上预设的主题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那里没有风声鹤唳,民间商贸依旧车水马龙。

初次接触“九丙”群体,让记者感动和震惊,七八里悬崖路,穿越雷区,黑夜里背负着上百公斤的货物,“咔嚓”,光着脚板都能踩碎街道上散落的贝壳。通常,能直接打动记者情感的选题,定能做出不错的新闻报道。

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有价值的防务新闻?防务版在“香格里拉”峰会期间发表的《中国副总参谋长“香格里拉”42小时:与其“被”主角,不如当主角》一文,进行了摸索和尝试。该报道受到高层赞扬,认为“角度新颖、视野宽广、客观公正”。开掘军事报道这座富矿,防务记者用高质量的文章开辟一片阵地,结交一批朋友,每一次努力都让军队重新审视南方周末,信任也增加了一分。在防务领域迈出的每一步,都像阿迪力一样,在高空钢索上行走,全靠“胆大心细”来把握新闻和保密的平衡。

类似在防务安全领域取得的艰难而可贵的突破,既符合了《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定位,也体现了呼唤国民战略觉醒的努力。

评点:对于防务记者来说,需要用朴素的持久力、穿透力和深植能力,用丰富的风险判断力和把控能力,做别的媒体不方便做、不能做和没做好的防务报道。让每个中国人都关注中国军事变革,心忧天下防务动态,于冬的报道对上述专业要求做出了满意的回答。——南方周末防务新闻部总监  姚忆江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