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蓝媒论坛”探讨邻避效应解扣 从“邻避”到“迎臂”,正面化解它!

2016年12月13日,广东电网“蓝媒论坛”活动在广州市大学城新华书店·约阅BOOKBar举行。活动分别邀请了媒体、NGO、学界、技术专家等各方,以小型沙龙的形式,与来自广州各高校的数十名大学生一起,探讨了关于“邻避效应”的相关话题,并由来自广东电网的电力专家现场答疑,为同学们详细科普了变电站选址的考虑因素,并破解了关于变电站产生辐射的传闻。

邻避效应,其英文原文为“Not-In-My-Back-Yard”,直译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社会后,逐渐滋生出了这一社会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公众意识提升,邻避问题逐渐成为政府推行公共设施建设、进行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常见问题。而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邻避问题在近年来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如何有效地做好邻避效应解扣,既反映实际情况,又避免激化社会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媒体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来自南方日报深度工作室的李书龙副主任,从一名资深的邻避话题记者角度出发,结合汕尾陆丰火电站、汕头潮南垃圾焚烧站等实际案例,梳理了一套邻避问题的传播及报道方法论。 他表示,邻避问题的传播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应有相应的对策,而一切对策的核心就是及时、透明、有效地沟通,如何在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让民众的诉求能够及时地反馈给政府和企业是需要每一个媒体在做相关报道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另一方面,媒体除了对事态进行报道外,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科普宣传和政策宣传,一方面破除谣言,让公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公共建筑对健康、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大局出发,及时传达政府补偿和政策利好信息,立足长远,消除误会,用舆论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态度。

来自广州当地的NGO组织——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总干事罗建明先生(网名“巴索风云”),以现实中的一个案例——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站建设问题为样本,详细介绍了一次邻避事件的产生、发酵、高峰、解决、结果,并从中梳理了对于公众今后解决邻避问题、看待邻避问题的启示。

罗建明认为,公众的意识觉醒和有组织的诉求表达,是对邻避问题解决的重要推动力量。公众并非是和政府政策“对着干”,有效的诉求表达往往能为政府解决邻避问题提供更符合公众利益的途径。在这方面,扎根于广州的数百家NGO组织,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政府和公众对话的窗口,帮助政府与公众沟通,进而将邻避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消弭与萌芽之中,让社会问题交由社会去解决。

邻避,对应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老话——“以邻为壑”,而中国同样也有一句老话叫“以邻为鉴”。在邻避问题上,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郭巍青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其他国家解决邻避问题的一些思路。

结合国外案例,郭教授分析,如今的政府治理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对应的邻避问题解决办法也各不相同:国家主义治理方式往往采用由国家统筹管理,个人服从国家安排的方式来解决邻避问题;新兴的公共管理方式则多采用市场交易模式,用福利换取公众的认可;而更广泛的社会博弈管理方式,则会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前期决策,以社会价值优先。

上述三种处理方式的影子,在我国各地政府的邻避问题案例中都可见到。郭教授建议面对邻避问题,应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而不是套用一种思路来解决邻避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不逃避、隐瞒问题,尽早尽快化解社会矛盾。

在观众互动环节,来自广东电网计划发展部主网项目科的赵力先生,以一个变电站的选址规划为例,介绍了关于公共建筑选址规划的流程和在选址过程中会考虑到的各方面问题。

赵力介绍,选址除了符合城市规划外,是否以人为本、是否能够妥善安抚安置周围居民,也是政府部门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大型公共设施的选址,往往要经过多方论证、数轮听证会,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才会正式启动。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建变电站,还偏偏选在市中心?”电力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方式,电从发电厂发出后,需要通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才能送入最用户的家里。赵力打了一个比方:社区的居民多了,公交公司就会在附近设置公交车站,满足居民需要。同样,一个建立在中心城区的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半径为3-4公里,超过这个范围就有可能造成电能质量下降,电压不稳。随着城市的发展,变电站只有进入市区,才能将优质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居民家中,满足用电需要。

变电站就在家附近,会不会有电磁辐射呢?来自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环保监督室的专家刘嘉文先生,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破除了关于变电站造成辐射的谣言。

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人们一般担心的所谓“辐射”往往指的是电离辐射,如核辐射。而实际上,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太阳光、家用电器如微波炉、吹风机等也会发出不同强度不同的电磁辐射,其实它们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即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愈高,能量愈大。

据刘嘉文介绍,电力设施的电磁感应频率为50赫兹,远低于日常家用电器的电磁感应频率,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10月正式评定:公众通常可遇见的0—300赫兹的极低频电场和磁场,如电力线路、电缆、民房布线和用电设备周围存在的感应电场和磁场,不存在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在观众互动环节,每位嘉宾分别就自己的演讲内容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纷纷给出了自己小组的答案,许多见解也得到了嘉宾的肯定和赞赏。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荆志伟同学表示,这种轻松亲切的互动方式很像平时的大学课堂,观众在充分发表观点的同时,也更主动地参与了嘉宾的分享,对邻避话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据悉,“蓝媒论坛”是广东电网联合南方周末举办的系列品牌活动,活动希望通过各界分享沟通的形式,打造一个观点交流平台,力求在新媒体浪潮下,让多元化的声音在这个平台上发出,碰撞出一些有趣、有益、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广东电网也将借助“蓝色主题”系列活动,倾听公众声音,了解公众诉求,遵照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在电力建设与服务上,积极参与社会沟通,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贴心、优质的电力服务。(通讯员:沈甸)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