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类的眼睛放到万米深海” 海洋国家实验室让海洋变得透明

2016年9月19日,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在青岛海洋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幕,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位海洋和大气领域专家与会,共同探讨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等议题。

全球气候异常变暖,海洋深层环流停滞,导致冰河时代再次来袭,地震、海啸、龙卷风肆虐不断,这让人类始料不及。

向海而兴,开海而盛;背海而弱,封海而衰。坐落于青岛即墨鳌山湾畔问海路上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最初把目光聚焦在西太平洋。

“很遗憾,我们目前对全球2000米以下的海洋所知不多,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5到10年,让2000米以下的海洋变成透明。”看过科幻影片《后天》,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感触颇深。

这已不再是科幻影片中让人惊悚的情节。吴立新院士介绍,作为海洋和大气动力过程最活跃的区域,西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区也是影响欧亚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却也是海洋观测的“盲区”。

“透明海洋”,只是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实施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

海上科研作业。

“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两洋一海”被视为核心战略海区。早在2013年,吴立新院士就率先提出,“想要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必须做到‘两洋一海’的透明化。”

所谓“两洋一海”是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空间载体,却也是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构成潜在的威胁。

人类对深海领域的认知,犹如未知的遥远星球。

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才能“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为国家安全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供科技支撑。”吴立新院士如是解释“透明海洋”项目,“科学家在家里就能知道海洋里的鱼群游向,还知道海洋里发生的其它事情,以及预测海洋未来的发展变化。国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透明海洋就要建设到那里。”

一场围绕“透明海洋”核心技术体系、观测体系、认知体系、预测体系和服务体系悄然布局。卫星、海表、深层、海底立体结合、定点、移动、断面交织成网,海洋国家实验室正着力打造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观测网络。由近百套定点潜标组成固定观测网覆盖“两洋一海”,已成为全球最宏伟、最强大的海洋定点观测系统。人类的眼光向深海延伸,洞悉那个神奇而浩瀚的深部世界。

2016年9月,“东方红2号”综合考察船则进入马里亚纳海沟,开始挑战全球最深的海沟。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