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的感恩方式

20余年来,作为一家有着远大抱负的企业,中国平安一直怀抱感恩之心反哺社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在教育公益、环境公益、红十字公益、灾难救助等方面恪尽企业职责,体现平安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价值。“思而行至善”,在公益的道路上,中国平安从未停止思索和前进,通过“造血式”扶贫、理念式环保、励志式育人等新模式,努力推动我国公益事业进入一个更为专业、更为透明、更具生命力的时代。

与“希望”同行 20年不忘初心

20年前,当丁当第一次站在皖西六安顺河镇的土地上时,淮河洪祸留下的满目疮痍仍在,顺河平安希望小学的前身——董滩小学旧址,只剩下没有倒坍的几堵墙。那时,丁当是平安保险公司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受命来皖考察确定希望工程学校选址,让1000多名失学少年儿童在平安的捐助下重返校园。

20年白驹过隙,如今,这所中国平安集团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屋舍俨然、书声琅琅,已经成为当地规模最大、教育水平最强的小学。此时,作为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的丁当,再次站在这片希望与梦想开始的地方,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这20年是与‘希望’同行的20年,平安在成长,希望工程在成长,这座希望小学,如今已是平安114所希望小学的‘母版’。”

1993年,初创不久的平安成立了“希望工程”救助小组,开始落实“中国平安希望小学建设项目”,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为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贫困地区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实现变“输血”为“造血”,中国平安持续20余年坚守教育公益,在全国援建114所希望小学;连续10年开展平安支教行动,累计48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立体化支教,志愿服务时间22万小时,受助学生达10万人。

从2007年开始,平安人擎起“支教”的大旗。图为2009年,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向时任中国平安公益大使刘翔授旗。

2008年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第一时间与希望小学的校长联系,在得知全体师生安然无恙的消息后又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灾区解决受灾师生的食宿问题。随后,中国平安不仅捐赠3000万元用于重灾区所有小学的重建及修缮,还发布了平安希望小学的建筑标准,突出加强抗震和消防设计。马明哲曾说,“北川平安希望小学的奇迹让我们倍感欣慰,学校建设是百年大计,确保学生就学环境的安全,是平安应尽的责任。”一年后,马明哲又作为志愿者带队前往北川震区支教,勉励孩子们怀抱希望面对各种挫折与磨练。

如今,每年都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平安的慈善理念也应时代洪流,于坚守中不断进化。2016年,平安不断创新公益形式,开始通过“体育支教”“圆梦冬训营”“体育器材捐赠”等新内容,帮助贫困地区孩子通过体育运动,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在提升乡村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同事,让孩子们感受体育竞技带来的快乐与魅力。目前,平安已深入贫困山区开展足球教学、体育支教、梦想众筹、中超冬训营体验等诸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全方位提升偏远地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搭建挥洒天性、触摸梦想的阶梯。

在“圆梦冬训营”结训仪式上,恒大球星郜林、于汉超与平安希望小学的小球员们合影。

“环保+艺术” 守住青山绿水

在坚持物质扶贫的同时,中国平安更注重为青少年提供精神营养,用理念创新培养有责任担当、善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下一代。

今年9月24日,1500名穿着印有“青山绿水”T恤的儿童齐聚深圳市会展中心三号馆,在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指导下,用科学提炼过的蓝藻水为颜料,在1500平方米的宣纸上“泼墨作画”。这项“青山绿水•平安未来”主题公益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行为艺术的趣味方式吸引孩子们兴趣,用“垃圾”制成无害的颜料进行艺术创作,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呼吁社会关注自身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平安未来”主题公益活动现场。

活动中,志愿者告诉小朋友们,蓝藻一直被视为污染河流、湖泊的污染物,但经过科学加工,它们可以被提炼成安全的绘画颜料。来自平安学童代表队的一名孩子感叹道:“没想到看起来脏脏的蓝藻,竟然可以创作出如此美丽的画卷,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垃圾都能变废为宝。” 1个城市孩子作画,帮助2个农村孩子喝上净水,中国平安还联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向10所希望小学捐出价值近100万元的净水设备,传递“青山绿水•平安未来”的公益理念,保障近3000名希望小学孩子的饮水安全。

小朋友们在宣纸上“泼墨作画”。

正如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所言:“希望借此次公益行动契机,发起‘平安希望小学饮用净水系统’公益捐助,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喝上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实际上,环境保护一直是平安公益的重要发力点。自2012年起,中国平安携手青基会开展“万亩平安林”项目,完成全国21个地区共计16500亩平安林的建设,帮助生态恶劣地区改变水土资源,稳定生存环境;与气候组织、中国绿基会开展“百万森林计划”,为每一位成功投保客户送上一颗沙棘树苗,帮助他们成为低碳车主;充分利用线上理赔、远程定损等科技手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62978.6吨。

励志为名 育高校“双创”人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先后指出,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推动“双创”的生力军。践行国家战略,中国平安早在2003年8月就已启动大学生励志计划,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公益项目。而项目启动之初,曾有人表达过担心:励志计划是一项较为冷门的公益项目,覆盖全国知名高校,且论文的收集、奖学金的拨付、励志论坛的组织,都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准备,平安是否能坚持?

如今,平安给出了完美答案:励志计划开展13年来,累计为5375名大学生颁发了逾1800万元奖学金,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发表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等国家一级专业刊物上的优秀论文,培养了一批拥有创新思维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双创人才”。

平安励志计划获奖大学生合影。

其实,与传统公益行动有所不同,中国平安励志计划的设立,就是希望鼓励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励志报国、奋发图强,开展学术研究,探索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观念、新理论,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任雅珊曾连续3年获得励志计划论文奖,由于在学术研究上的优异表现,任雅珊被保送上研究生。她说:“学术研究充满着挑战和困难,而中国平安搭建的励志计划论文奖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认识不足、激励我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克服困难,几年的参赛经历,我收获了专注、坚强、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拥有了创新思维和创业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励志计划的评委,是来自全国30多所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教授,保障了励志论文奖的权威性、公正性及专业性。历年获奖论文中,在国家一级专业刊物发表的优秀论文明显增多,选题也更多地聚焦在城镇化、证券市场和互联网经济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更紧密的领域,为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贡献了更多年轻大脑的思考与智慧。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回首20多年来的成长道路,中国平安在教育公益、环境保护、人才培育、灾难救助、社群公益等方面多有作为,累计投入3亿多人民币,每年都会有不少于2000万元的捐赠投入到各个公益慈善项目的运作中。

正如马明哲所言,中国平安20多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历史性机遇,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平安在各个公益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发力,用坚持与承担雕刻着自己的企业公民之像,累积自己的“商业之德”,以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公众、社会、自然打交道,赢得了客户的忠诚、公众的关爱,社会的支持。

因此,《南方周末》将2016年度责任贡献奖授予中国平安。这家企业与公益结缘于微时,当他们拥有第一笔利润时,就试图在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找寻着力点。在平安看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存在意义及伟大,最终要回到对社会正向价值观的贡献,以及对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兑现上。20余年来,他们在公益上的全方位付出不遗余力、不一而足:在全国援建114所希望小学,受助学生达10万人;保障近3000名希望小学孩子的饮水安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62978.6吨;累计为5375名大学生颁发了逾1800万元奖学金。中国平安用20余年的坚守和大爱,创新与探索,持续推进企业公益惠及更多人,为社会创造和谐与安宁,让“商业之德”守望一方平安。

志愿者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办好的黑板报报前合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