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生机与困境
最近十多年,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以发展代替改革,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相对滞后,而这个方式可能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应该以改革求发展。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陈平原说:办大学和办企业不一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办大学需要有长远眼光,步步为营,少走弯路,慢慢发展。
最近十多年,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以发展代替改革,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相对滞后,而这个方式可能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应该以改革求发展。
我多年前写过《老北大的故事》,里面说过,凡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教授们课堂上告诉大家的,效果很有限。真正有效果的是宿舍关灯以后的聊天,这是大学精神得以传递的关键。
因此今天我想从故事的角度谈谈中国的大学,请大家关注120年来中国大学史上的六个关键时刻。
第一个关键时刻是1905年废科举。这是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最大变革,不管是民国还是共和国,我们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
第二个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关于教育问题有两句话,第一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第二是“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中国的大学深深地卷入了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变革。
第三个是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的大学,90%转移到了大西南、大西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第四个是1951年开始的院系调整,把200多所大学减少为182所,只保留了13所综合性大学,其他改为工业的、农业的、师范的、医学的等等,这个变化改变了民国年间大学以文理教育为中心的思路,割断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联系,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