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需要怎样的“善意”

在说理中,看法不同的双方之间相互纠正论辩中的错误,两种不同的纠错态度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种造成产生对抗并终止对话,而另一种则能有助于沟通并形成共识。

责任编辑:蔡军剑 戴志勇 实习生 杨卓睿

说理的目的是形成共识而不是制造对抗。(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善意提醒偏误者,而不是苛责和攻击他;因为说理的目的是形成共识,而不是制造对抗

在说理辩论过程中,如果人们发现一个论证有谬误(经常被笼统地称为“逻辑谬误”),就会对谬误(或谬误者)有这样两种可能的想法:第一,认为谬误是存心欺骗(狡猾),第二,认为谬误是头脑不清(愚蠢)。确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欺骗经常是第一种情况,而蛮不讲理或胡说八道还自以为有理则是第二种情况。

心理学的认知偏误研究让我们看到,人即使没有意图对他人进行欺骗和洗脑,也不是头脑糊涂、愚昧无知,也仍然还是会在说理中有所谬误。这时候,说理中有“逻辑谬误”,既不是因为故意扭曲逻辑,也不是因为没有逻辑,而是听从了一种与论证逻辑不同的捷思-偏误(heuristic bi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