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前首相、救助儿童会(国际)CEO: 未来重点关注贫困和残障儿童

2017年3月22日,丹麦前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Helle)女士再次来到中国。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冯佳雯 林志伟

2017年3月26日,托宁-施密特(图中)一行来到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村的一户人家走访。救助儿童会在墨江县6个乡镇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教育项目,致力于让偏远贫困地区0-6岁儿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救助儿童会(国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肯定会有一些不同于欧洲的问题,比如还有很多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儿童境况方面城乡差距大,另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等,这些是中国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

2017年3月22日,丹麦前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Helle)女士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家国际公益机构——国际救助儿童会(以下简称“救助儿童会”)的首席执行官。

救助儿童会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919年成立于英国伦敦,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儿童机构。现如今,救助儿童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儿童工作。早在1920年黄河水灾的时候,救助儿童会就开始为中国儿童捐款。自1980年代末,救助儿童会开始在中国内地开展活动,目前已发展成为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围绕儿童健康、教育、保护等领域在中国12个省份开展了项目。

在中国一周的行程中,托宁-施密特女士先后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公安部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相关部委机构官员进行了会谈,并在清华大学发表了题为“全球发展——中国的角色和青年的作用”的主题演讲。演讲结束后,南方周末记者对话这位丹麦前首位女首相,探讨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儿童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历程。

南方周末:作为曾经的丹麦首相、社会民主党领袖,你为何在告别政治舞台后选择加入救助儿童会?

Helle:我从政二十多年,非常有幸能够尽我所能服务丹麦人民,现在也是在进行服务,只不过对象变成了全球儿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和倡导儿童的权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