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王富仁

“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需要鲁迅。”

责任编辑:刘小磊

王富仁说:“要使鲁迅在学院派中地位高起来、高起来,只有这样,学院派才能与社会现实人生发生应有的联系”。(唐云/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像鲁迅在昏沉的暗夜里清醒坚韧地守护中国文化一样,王富仁始终不变地守护着鲁迅和五四新文化的宝贵精神传统。他态度鲜明地指出:“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需要鲁迅。”

第一次见到富仁兄,是三十五年前,在北京站的月台上。

那时刚考入北师大中文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校后得知,导师李何林、杨占升先生还招了两个博士研究生,富仁兄即其一。虽未见其人,但已先闻其“声”。1981年在京召开的全国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提前筹备,有一个七八个人的小组,住进国务院一招,负责审阅遴选经各地初选后寄达的论文。一天,《文学评论》编辑部的王信先生,看到了一篇题为《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的文章,击案称赏,于是众人兴奋地传阅,交口赞许。此文作者就是西北大学的研究生富仁兄。各地推选出的与会正式代表里并没有他,他成了非正式代表但论文却被选中的唯一者。会后学术小组从一百七十多篇论文中选出三十篇,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选,富仁兄此文又被选中。

他由此而声名远播。我们也听说了此事,便盼着早日见到他。

4月的一天,说是富仁兄要从老家来了,就兴冲冲与先到的金师兄去接他。在月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富仁兄拎着一个旧得有些发白的老式黄帆布衣箱,笑着朝我们走过来。他的衣着模样透出一股泥土气,看上去就像一个来自乡间的村镇干部。心里不免暗自诧异,这样浑身土气的人,怎么就写出了那么好的文章!

在研究生宿舍,由于寝室楼上楼下,和富仁兄很快就亲近熟悉起来。他的房间我常去,与他聊天、闲谈,一起吃饭、散步。他烟抽得特凶,平常烟不离手,每日醒来,坐起身,头一件事就是拿过烟来点上,在床上抽完,再穿衣洗漱。晚饭后出去散步时,烟是必备之物,走前他一定要先摸摸口袋,如果忘了带,是必须返回寝室带上再出门的。

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自然是鲁迅。其人其文其人生与艺术,皆为话题。他曾参加过一个短期的什么“高知”学习班,回来说起一个细节,把我们笑了好一阵。——那个班的参加者大都是中科院和高校的自然科学家,人文学者大概就他一个。他发言开口就是中国如何如何,中西方文化怎样怎样,听得那些人直发愣,表情茫然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