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家后人的交道

多一点平常心,多一点古典化,多一点具体研究,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责任编辑:刘小磊

(视觉中国/图)

现代作家的后人,见过不少。有些是作家的子女,有些是孙子孙女一辈。打过交道的,不在少数,但即便没有什么交道,有时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四月中旬到海南开会,见到郭沫若的三女儿郭平英女士。虽然中间我们只对了一次话,而且纯是寒暄,但郭女士的行止,却令人铭感。这不单是因为郭女士素有风仪,面带微笑,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还是由于在整个会场上,我注意到,她甚少与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者像我们年轻一辈,不时要看手机、手提电脑,而是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发言。这种对他人的起码的尊重和礼貌,在中国内地的学术场域,是极难得的。会议第一晚,郭女士亦到各桌敬酒,以致谢忱,更见行事之周全。听朋友们说,只要是有关郭沫若的研讨会,她几乎都会参加,而且有始有终,气量很大。

与作家后人的交流,偶或似亦可睹作家本人之音容笑貌。去年到浙江富阳,参加纪念郁达夫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见到许多郁家后人,老老少少都有,有的还在海外,专程而来。会后,与几位老师、朋友们一起喝茶,郁达夫的孙子郁俊峰先生也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