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用头颅撞响第一枪

这个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和他的战友们,难以想象这一夜将来竟如此神圣,神圣得百万军人将“八一”铸在勋章上、担在双肩上、戴在军帽上。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李梦林 陈雅柔

解放军鲜红的八一军旗随风飘扬。(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军区政治部联合组织开展“南粤星火路”采访报道活动,南方周末“姚忆江工作室”派出记者,赴江西南昌、福建龙岩及广东梅州、潮汕等地进行采访,深入挖掘与建军大业密切相关的历史细节。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全媒体的报道方式,揭示中国军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再现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转型、变革的历程。

1927年7月31日深夜。李逸民在等枪声,不时把表掏出来看。这个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和他的战友们,难以想象这一夜将来竟如此神圣,神圣得百万军人将“八一”铸在勋章上、担在双肩上、戴在军帽上。

1949年3月,西柏坡。中原大地经过37年不曾停息的战火,和平的曙光已隐约可见: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阶段,这支曾数次濒临绝境的军队,在一步步成为这片大地的主角。可这支已建军22年的部队,仍然没有一面统一的军旗。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在毛泽东等领袖们眼里,那随风飘扬的,不单单是胜利的讯息,还是牺牲与奉献,是那些抛头颅的将士信守的主义和军纪。

1927年8月1日,一面红旗升起在南昌城头。这猎猎军旗,正是这支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1949年3月13日,在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胜利的号角,这面八一军旗被插遍全中国。

起义:先延后,又提前

江西大旅社——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所在地,这所建于1923年的四层楼是当时南昌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在起义中代号“炮兵连”。

“我们在重新改造这个建筑,就是为了保存好建军的历史。”2017年6月14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收集起义军的名录,也是她和同事们最重要的工作。“目前统计到的有名有姓的南昌起义人员达1042人,比建军80周年时所确定的858人增加了近200人。”

南方周末记者看到,纪念馆一直在装修中。在三楼办公区,窗户都是清一色内嵌“八一”二字的五角星半透明窗花,时刻提醒着观者,这儿的历史。

1927年7月30日,南昌。

起义箭在弦上,一个意外来客却偏偏一再出手阻拦。

匆匆赶到南昌的中共中央五常委之一的张国焘,欲借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名义阻止起义。前一天,他连发两封急电,称“暴动宜慎重”。此时,起义已由原定的7月28日延后到30日。

炮筒子脾气的李立三,对倨傲的张国焘冷笑道,“一切都准备好了,哈哈!哪里还需要讨论?”在前一天,李立三就已命陈赓动手,在出纳科长沈寿桢的帮助下,收押行长,接管中国银行南昌办事处,缴获七十万纸钞、十万现洋。

面对张国焘钦差大臣式的口吻,前委书记周恩来气愤的拍了桌子,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拍桌子。尽管与会人员都加以反对,但由于张国焘代表中共中央,会议不能形成多数决议。

7月31日,传来消息,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第二天就将陪同汪精卫来南昌,国民党已在九江清共。

纸,眼看就包不住火了。

最后,前委紧急会议决定:起义于8月1日凌晨4时举行。

7月31日18时,周恩来和叶挺到24师教导大队营房视察,“枪支是否擦干净?手榴弹是否会用?”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李逸民回忆道。

随后,周恩来做了详细布置:“今晚我们要缴反革命部队的枪,凡是碰到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右臂扎红巾、电筒玻璃贴有红十字的部队,就是自己人,不准开枪。没有这些标记的,碰到就打。”

7月31日傍晚,蹲了不到一周监狱的共产党员陈光烈迎来了党的营救。狱门一开,一个戴着墨镜的国民党军法官进来说:“同志们,今晚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