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人

从三年前开始,第四轮创业潮开始涌动。资本冲向一个个创业“风口”,互联网餐饮、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短视频、VR、人工智能等。年轻、依托移动互联网、基于个人兴趣,是这轮创业潮中创业者的特点。

责任编辑:顾策 肖华

(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从三年前开始,第四轮创业潮开始涌动。资本冲向一个个创业“风口”,互联网餐饮、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短视频、VR、人工智能等。年轻、依托移动互联网、基于个人兴趣,是这轮创业潮中创业者的特点。

“资本没有寒冬,只是一轮轮的洗牌。”一个知乎作者说。风口在变,资本的嗅觉最敏锐,他们快速离场、快速进入,催熟着不同的行业。

PAPI酱的微信头像是一张漫画,一个短发女孩目视远方说,“你迷上的女人,只是荧幕里的幻影。”

从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到坐拥2400万微博粉丝的大V,她只用了两年时间。2017年4月,她与大学同学合作的公司完成了1.2亿人民币融资,但这笔钱到现在还没用过,因为不缺钱。

年轻、依托移动互联网、基于个人兴趣,PAPI酱身上这几个特点恰是眼下创业大潮中创业者的缩影。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显示,创业人群活跃在25-35岁年龄段,落实到人头上就是“80后”,平均创业年龄为28岁。

自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国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创业大潮。

1979-1989年间草根创业,个体户爆发,一个封闭已久的经济体流露出对物质的渴望。王石、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等中国第一批企业家在这时淘到了第一桶金。

1990年代“下海潮”来临,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不少人扔掉体制内的铁饭碗,下海经商。

临近2000年,互联网时代出现。1998年2月,张朝阳模仿雅虎,推出了中文网页目录搜索软件“搜狐”。同年,26岁的丁磊创办“网易”,马化腾成立了“腾讯”,接着,在两次创业失败以后,马云想成立一家服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域名叫“阿里巴巴”。这一波创业公司,如今都已成为巨头。

工具更迭带来机会。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新一轮的中国创业潮提供了土壤。2014年起,资本涌向一个个创业“风口”。

在这轮创业潮中,最著名的话是“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回到2015年的北京创业大街上,南方周末记者在一家咖啡馆,听到身边一位男士正在尽力说服对面的两位男士为自己的博物馆项目投资,“只差朋友们出点钱了”。

从BAT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