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与爱情

无论是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一个简单的雌激素分子和它的受体在攻击和交配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不同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

责任编辑:朱力远

是什么样的神经机制在控制着攻击和交配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行为?科学家发现,这一切都与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有关。(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

无论是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一个简单的雌激素分子和它的受体在攻击和交配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不同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意味着未来科学家或许会对暴力犯罪的心理学、精神性疾病和各类社会行为产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很多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你都能看到有关暴力和爱情的内容。一方面,为了争夺地盘和食物、保卫幼崽或者竞争交配的对象,同类的动物之间可能会大打出手;另一方面,雌性动物又可能温顺地摆好姿势,欣然接受靠近过来寻求交配的雄性。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神经机制在控制着攻击(打架)和交配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行为?两者间又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或者联系?科学家近年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中,雌激素和它的受体在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新研究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一分为二的“虎符”

过去的很多年间,在研究攻击行为时,下丘脑一直都吸引着科学家的关注。下丘脑位于大脑的腹面,丘脑的下方,承担着对摄食、体温、情感、昼夜节律以及脑垂体的激素分泌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能。科学家此前就发现,下丘脑中一个叫做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的区域和动物的攻击行为有关:当科学家损伤掉老鼠下丘脑中的这个区域之后,雄性老鼠间的攻击行为就会变少;而当用电极通过电刺激人工激活这个区域的神经元(神经细胞)时,就能诱发雄性老鼠间的攻击行为。

此前的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在雄性动物上进行的,对雌性的攻击行为关注相对较少。最近,美国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在著名的神经科学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提前在线发表了一篇在雌性小鼠上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发现VMH中的一个子区域(VMHvl)控制着雌性的攻击行为。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在这个区域中,起作用的是其中那些感受雌激素信号的神经元。

雌激素是一类类固醇激素,在雌性动物中主要由卵巢分泌(怀孕期间胎盘也会分泌雌激素),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和调控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维持和生殖相关功能的正常运行。雌激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调节一些细胞中基因的活性来完成的。之所以能够对这些细胞中的基因活性进行调节,是因为这些细胞中存在着雌激素的受体。雌激素和它的受体就像古代君王调兵遣将时一分为二的虎符一样,只有两者结合到一起,才能调节细胞中基因的活性:雌激素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雌激素是脂溶性的,因此能够自由地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细胞“开门”),与游走在细胞中的受体相结合。两者一旦结合,这枚完整的“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