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的一段历史

今年偶然得到一份王佐良写于1968年12月18日的自传材料,全文共六页,用蓝色钢笔工整书写,几乎无涂改。

责任编辑:刘小磊

王佐良先生(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1939年,24岁的王佐良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王佐良随清华大学复员回北平,继续执教。在这六年时间里,王佐良绝大多数时间待在昆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昆明的生活相当艰苦,王佐良在1990年赠夫人的长诗《半世纪歌 赠吟》中写道:“战争在进行,物价在飞腾,/为一点糙米我常排在长队中,/大学里工作重,而我还加外活,/有一阵我的兼差有六种。”(《王佐良全集》第十一卷)那么,除了在西南联大教书,王佐良还干过哪些“兼差”呢?

今年偶然得到一份王佐良写于1968年12月18日的自传材料,全文共六页,用蓝色钢笔工整书写,几乎无涂改。经与王佐良晚年若干手迹对照,可以认定确为其亲笔。这份材料在一定程度揭示了王佐良在昆明所做部分“兼差”的性质。

材料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一、关于译训班;二、关于蒋匪第五军;三、关于西南干训团;四、美军在昆明的机构。

“译训班”指1941年为配合在华美军工作而成立的译员训练班。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41年10月,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译员训练班在昆明成立,主任为黄仁霖,实际负责人为联大教师,其中吴泽霖为副主任,樊际昌为教导主任,戴世光、鲍觉民主管训练业务。至抗战结束,训练班共办了11期。

王佐良在材料中这样写“译训班”:

这个译训班设在昆明西北郊,主要负责人是吴泽霖、戴世光、鲍觉民等(吴现在中央民族学院,戴在人民大学,鲍在天津南开大学)。训练是短期的,大约八周一期。课程以英语为主,英语课着重实用,有会话课,另外也教一些军事用语和时事名词,其目的在使学员能在经过短期训练之后担任美军中的翻译(主要是口译)工作。

学员是国民党教育部从各大学征调来的大学生,各系都有。毕业后分配到在云南和其他地方的美军各部内担任翻译工作。他们穿布制服,有国民党的军训教育管理他们。

英语课的教材是由几个教授编写的,当时西南联大外语系有赵诏熊(现在北大)、胡毅(现在石家庄河北师大)、陈嘉(现在南京大学)等教授在那里教课。我同杨周翰(现在北大)也在那里教课,但那时我们两人是西南联大外语系的教员(这是西南联大特有的比助教高、比讲师低的一级教师职位),我只是根据现成教材上课,不管其它事情。

译训班学员许渊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