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看得懂这个故事吗? 作家秦岭追忆“皇粮”时代
“艺术界讲体验生活,而这些生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永远也体验不到的。”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
甘肃东南到陕西关中一带,布谷鸟长鸣时麦黄四野。成千上万甘肃麦客东走潼关,一天天往回收割,割到家门口,基本就到交“皇粮”的时候了。
几十里的崎岖山道上,丈夫们背着装满小麦的麻袋,妻子们臂挎鸡蛋篮子,小娃娃们手里拎着菜籽油瓶,年迈的大爷大娘吆喝着一头头大肥猪,目的地是公社或乡里的粮站和收购站。有个小伙伴因为偷吃了自家母鸡产的一只生鸡蛋,当天就被学校开除,还挨了家长一顿驴鞭。
在作家秦岭的记忆里,甘肃东南到陕西关中一带,布谷鸟长鸣时麦黄四野。成千上万甘肃麦客东走潼关,一天天往回收割,割到家门口,基本就到交“皇粮”的时候了。
2017年6月12日,由秦岭作品改编的电影《麦穗儿黄了》在甘肃省庄浪县开机。他试图在老家天水市秦州区找一块拍摄夏收开镰的麦地,却颇费周折。如今麦田难觅,坡前坡后多为经济作物和开发用地。最后,区政府帮忙在城郊山梁上找到一块麦田,并临时开辟供剧组进驻的土路。
1980年代末,秦岭从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秦州区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当语文老师。因协助乡政府写材料有了些名气,他在1991年被区政府调去当了四年秘书;基于类似原因,他后来被在天水挂职的天津官员看中,调往天津工作,现在担任天津市和平区文联主席。
作为跳出农门的作家,秦岭亲历了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农民进城打工及农业税取消几个阶段的社会变迁,作品紧紧围绕着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展开。在他看来,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在2006年取消,不仅历史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使他们获得了精神解放和人格尊严。
“我试图通过再现‘皇粮’这段历史,来反映中国农民的精神世界。‘皇粮’在我们这个时代取消以后,农民的内心是复杂的。”秦岭认为,“皇粮”是中国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一段记忆,“中国乡土小说、影视、戏剧如果离开‘皇粮’的投影,一定是不完整的。”
近年来,秦岭以老家甘肃天水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创作了《皇粮钟》《皇粮》等“皇粮”系列小说。2005年,他发表该系列的第一篇《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写一个自家屋顶的瓦片被人砸掉的乡村验粮员的故事。小说获得全国首届“关注三农”梁斌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
电影《麦穗儿黄了》原名《皇粮》,改编自秦岭的中篇小说《皇粮》,小说由作家岳南推荐给长春电影集团。在这部电影中,一位验粮员因农业税取消而身份骤变,婚恋、家庭和个人命运由此跌宕沉浮。从甘肃庄浪县到天水市,秦岭一路走一路聊。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