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

2017年12月14日中午,传来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辞世的消息。

2014年10月25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海外华文女作家2014双年会暨华文文学论坛上作主题发言。(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图)

2017年12月14日中午,传来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辞世的消息。余先生生前曾接受本报原记者夏榆的采访,对中国文化、台湾社会和他本人的文学成绩等话题,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评论。现重新发布于此,聊表缅怀之意。——编者

很早读到过余光中写海峡两岸离愁的诗篇,那些诗篇几乎耳熟能详,感觉上这是个敏感、良善、软弱、有着赤子之心的读书人。“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虽然这些诗句传达的情感在一个喧嚣与时俱进的时代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这些文字依然散发出持久的情感的光泽。

在访问余光中之前,突然看到李敖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说:“你们大陆常常被骗,台湾一个骗子叫做余光中,像余光中这种人在台湾可以招朋引类,大家就知道台湾的国民国文水平是多么坏,文化水平是多么低。余光中现在跑回中国大陆到处招摇。有些人觉得他的诗写得好,我就不服这口气。如果还有一批人肯定他,我认为这批人的文化水平有问题。”

很惊讶李敖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指控时候随意而决绝的口气,也很困惑余光中的真实状态:一个是深怀赤子之心的软弱的行吟诗人,一个是被李敖进行道德指控的“骗子”,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余光中。

在北京建国饭店的一个客房,记者在余光中离开北京之前的一个小时作他的访问,刚刚获得第二届华语传媒大奖散文家奖的余光中正在打点行李,准备返回高雄。在现代文学馆的传媒大奖颁奖现场,记者听到马原代表评委会宣读授奖词: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因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散文的独特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盖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跟余光中面对面,在切近的距离看到他额前稀疏的银发,看到他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看到他瘦弱的手臂矮小的身体,听着他温软的南方的普通话,李敖的批评就显得独断而可疑。对余光中访问的过程,也是求证和质疑的过程。

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

2008年10月7日,余光中在宴会上许愿。当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南京“总统府”煦花园度过自己80岁生日。(新华社记者 姜帆/图)

记者:你引用苏轼的话说,在岛上写的文章,最后总归要传回中原。你的写作适合这句话吗?

余光中:我是在假托苏轼的话,因为他也是在一个岛屿写作,他有很长时间被流放到海南岛,后来回到中原。跟苏轼比,我在岛上的时间更长。在写作的境遇上我跟苏轼比较相似。中原对我而言就是大陆。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写作被大陆读者读到?

余光中:内地是在开放以后的1980年代才开始读到我的文字。当年诗人流沙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