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的赛车手和指挥家 ——我与余光中接触的几种方式

那几年中央日报或联合报、中国时报副刊上最常出现的作家,就是余光中了。

责任编辑:朱又可

1960年代耕莘文教院写作会创办人张志宏神父(左)与小说家王文兴(中)诗人余光中(右)。(作者供图/图)

从少年起就有剪报的习惯,读高中时的1960年代每天最爱做的,就是先买一份那时最红最大的中央日报,留下副刊那张,然后其他的就丢到垃圾桶。那年代很穷,爱读副刊上中外各式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读到迷,就很希望报纸只卖副刊,那就不用饿肚子,还可省下一点钱去旧书摊买书。那几年中央日报或联合报、中国时报副刊上最常出现的作家,就是余光中了。

年少时代的两大册剪报现在还留在手边,他的诗我只剪贴了一首,他的散文却剪了至少七,八篇。剪的那首诗叫《天使病的患者》(1967年9月24日中央日报),16岁还未接触过新诗的我在剪报旁边用钢笔对此诗作了批评:“余先生,咱们这傻瓜呆头呆脑,只知这是篇小文外,再也读不出什么诗的意味,即使读了五遍。”这竟是我对余先生这篇有讽刺调侃意味作品的最初印象。而在隔年12月中国时报上他的散文《食花的怪客》剪报旁则写:“这是一篇别有象征的文章。他的文章很不错,用字不特别斟酌,清新自然,文句简实而兼具幽默,具有诗人洒脱自然的气韵。”读他的诗与散文竟有这么大差距的反应。

这样对新诗不佳的印象到了18岁的日记里依然没有改善,还写说:“报上有一篇访问余光中(按:他约40岁)谈关于灰色书刊的界说,谈得还不错。……大家都知他是出了名的诗人……但我对现代诗根本没啥心得……好像幼稚得很,就那么简单的意思却啰嗦了老半天……还有另一派诗人难懂难理解,总觉得很浅薄。”如此一直到十九、二十岁,因喜欢余先生的散文而买了他的《逍遥游》《掌上雨》《左手的缪思》《望乡的牧神》等散文集,这才发现每本集子内抒情散文并不多,议论式的最多,且还大半是讨论诗的。这才开始耐下心来,看他到底为何这么衷情于诗。

读每本集子讨论诗的还一篇篇作了笔记,比如关于《望乡的牧神》的笔记最前面我写道:“24篇文章中属自传式抒情散文只有《咦呵西部》《南太甚》《登楼赋》《望乡的牧神》《地图》五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